晚饭过后,我爸妈带宝宝出去散步,我开着音乐,蜷在沙发里看《直到孤独尽头》的结局。
无疑我喜欢这样的时刻,悠闲并且充盈。我突然想起我曾今执着地屏息坚持,为了似乎迈过某一段看不见的坎,剩下的日子就能全部填满这种充盈并且悠闲的时刻。
我以为先吃烂香蕉,剩下的就都是好香蕉了,我忘了胃的容量有限,更忘了不论我选择如何度过时间——抗拒还是拥抱,忍隐还是放纵,时间只是照常走过,或者说,好的香蕉只是照常老去——不会因为我很“辛苦”地吃了烂香蕉而等等我。
这也是我看完《直到孤独尽头》的感想。
某个夜晚,在命运没有眷顾到到某条街道,发生了一场车祸,一对夫妇死亡。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这样的报道。
现在假设你正在看这样的一则新闻,突然你的某个部分被瞬间抽离出来,钻入了这则新闻。恭喜你,你获得了一个临时观察员的席位,你获准用万能的视角观察发生事故的夫妇,他们遗留在人世的三个孩子的一生。
重创,这是无疑的,三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抛入了生活的滚滚洪流,大姐选择“及时行乐”、二哥选择“小心翼翼”地活着,小弟弟则被滞留在了事故发生地当时——他一直惊慌、孤单,一直想象着如果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情况将会多么不同。
然而跟香蕉的故事一样,时间只是照常走过。好像我们在路上走过任何一个路人身边一样——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从谁的身边走过。
后来,及时行乐的想要个孩子安定下来,小心翼翼的藏起自己的担忧,假扮成功人士,只有小弟弟一直在回忆的漩涡里打滚,失去父母,后来又因为害怕失去而错过爱人。
全书的50%之前,都是一个废材男人寒酸的在咖啡馆跟你絮叨:其实,我这么潦倒都是有原因的。我的父母在我11岁时去世了,我们姐弟三人住进了寄宿学校,哥哥姐姐都远离了我,你能想象我当时的心境吗?我遇到了喜欢的女孩,却因为害怕再失去什么人而与她错过。
你看,你看我失去了双亲,失去了手足,后来又失去了爱人。我是不是很惨?是不是?
任何人,听第一遍是唏嘘,听第一百遍就是厌烦了。
好在生活总有转机,失去的爱人回来了,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别高兴太早,这不过是为了在比惨的时候再多加一宗:后来我重逢爱人,我们相爱了八年,她就被病魔夺去,留下未成年的两个孩子。
这本书的正能量,在全书70%的地方开始展现——爱人的回归为主人公灰色的人生注入了活力,于是小弟弟终于准备放开过去,成为自己。
克尔凯郭尔曾经说过:要想成为自己,就必须打破自己。
比如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受到周围环境、父母、命运、教育和其他偶然经历的影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想当然地认为:我就是这样的。但这其实只是表面现象,只是人的第一层自我。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就必须质疑一个人从出生起遇到的一切,还必须付出失去某些东西的代价,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痛苦之中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在破碎之中,人才能认识自己。
这是男主的爱人对他说过的一番话,或者这段渴望了半生的爱情太充沛了,它滋养了爱人逝去的剩余的日子,当男主度过了最初的空白,他终于开始适应起来,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回忆者和收藏者,记忆给过去的每段日子都镀上金边——哪怕是寄宿学校的那段日子。
于是时间轰然而过,新的美好不停展开,覆盖了每个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有时候,男主还要站在快乐的当下困扰一会儿——我痛失挚爱,现在居然很开心,这是不是一种背叛呢?
如果时间根本不存在,会怎样?如果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成为永远,如果不是时光从我们身边倏忽而过,而是我们从自己的经历旁走过,又会怎样?
成长中或者有孤独,但这孤独是在是自由的一种。
好了观察员,当你终于看到男主从森林里走出,向这阳光说:“我准备好了。”的时候,你大可以长吁一口气,回到自己的躯壳里,你从别人的一生旁走过,你自己的时间才过了几个小时。
然后你起身,活动一下手脚,想象着即将朝自己扑面而来的那些“意外”、“不确定”和怀里已经填满的关于过去的种种“失去”——那些烂香蕉,或者总可以走到好香蕉的面前,惬意的吃上一根,充分的品尝这种水果的甜美滋味,感受四肢百骸被这种水果安慰得服服帖帖的,然后擦干净嘴巴,整理一下发型和衣角,对着需要被打破的那个自己,很酷地大喊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