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第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大意是,“吃饭不要过于追求精,食肉不要过于追求细。食物放的时间久了会有馊味,不吃。鱼和肉放坏了,不吃。颜色不新鲜,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季节的食物,不吃。刀切的不正的肉,不吃。没有合适的调料的肉,不吃。肉食虽多,吃的量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不喝过量,不能失态。买来的酒和腊肉,不吃。常备姜食,但吃的不多。
大家上眼,古人古语不过区区七十字,言语精炼清晰具体,但白话文就得用几倍的话语才说得明白。这也是最近以来一直引发让我反思深思,并坚持读古代经典探索文言佳句的主要原因所在。经史子集,请大家真的多多用心,更要认真深入地读下去。
本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孔子他老人家对饮食的观点主张,更说明要求较高贯穿到修身养性里了。
首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我们的想当然里,食物越是精细越好,我们都在追求精细。但是《论语》里孔老师却主张:“吃饭不要过于追求精,食肉不必过于追求细”,估计是劝诫大家不要只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吧。
其次,都是细节要求。我们的老人们,总是不愿意浪费有了异味的食品,看来得拿圣人来劝导一下了。其它的,不该吃饭的时候就不吃,该讲究饮食成文化就该讲究一番。倒是当今时代,物流发展发达,吃不合时令的食物已经造成为了习惯。即使明明知道未必是正常生长期的物品,还是是否是规范耕种、催发、收获的动植物……想必也就讲究不了那么多了。
再次,坚决支持素食为主肉食为辅的饮食方案与习惯养成。尤其是晚饭限量与饮酒,真的要把控标准“不失态不伤身”为上上大吉。
乡党之士,修身养性,有动有静,就应该不是为人处世之正值、仁德作为原则底线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