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阅读一本书的同一段,可能会对不同的内容点引发思考。
回看了一下《时间的朋友2016》,对关于产品和服务的一个论述,引起了兴趣。
说的是母爱算法和父爱算法。
这是个很形象的比喻,光从名称就可以感觉得出来。
母爱算法,对于用户而言的互动就是,“你要什么,我给你”。
典型的就是信息流的资讯,根据用户的阅读,不断的通过算法,精准推送,结果是用户沉溺与上瘾。
如果推送的都是价值内容倒也罢了,但是往往人性的阴暗面素材以及猎奇等因素的效果来得更好,但也一直为人所诟病与抨击。
电商的猜你喜欢功能也是类似,通过大数据与算法,推出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商品,也算是在计算“你可能想要什么,这个试试”。
做一个母爱算法的产品,或是提供母爱算法的服务,可以通过分析客户的痛点、难点,挖掘出来需求,从而提炼出产品与服务。相对来说,可实现性还是有一些的。
父爱算法,对于用户而言则是,“你看这个,这个很好,是你应该需要的”。“你不用懂,我来”。
用户可能不知道自己要的什么产品,需要的是什么服务,企业来引导客户。
最经典的是乔布斯和苹果,在用户拿到Iphone之前,是想象不出来的,直接给用户带来一个新的产品。
而汽车不是作为更快的马车出现,也是同理。
而专业的服务,往往是,你不用懂,听我的。我给用户这方面的服务,是最专业的。老罗举例的云海肴卖蘑菇,以专业的形象代采,比常规店内摆放售卖,销量增了20倍,可见一斑。
更好的服务,是带给客户他们还不知道的东西,我感觉从这个角度来说,父爱算法带给用户的价值,是比母爱算法带给用户的价值,要往前迈出几步。
我想起来多年前做商业智能系统售前的时候,客户往往都是希望服务商能够告诉他们应该要怎么做,包括技术方面的,但是更多是业务层面的,如果能做到的话,对于获取订单来说应该会无往不利。
相对来说,父爱算法的落地会更难,要不就是对于专业度有极高的要求,要不就是对行业和用户理解后在创新创意上有足够的水平。现实中所见,大部分人还是在很多极为细分的行业里进行前者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