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发现老板在微信读书上关注我时,我正在地铁上啃那本《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我捧着手机一抖,这不是我的直属领导,而是掌管整个上海区事务的大BOSS。还没有反应过来,手机又是叮的一声,上海区域运营总经理接着关注了我。
我放下手机仔细地想了一想,两位想必不是觉得我花容月貌才关注我的——因为她们都是女性,更何况其实可能连我的名字和脸都对不上。大概只是因为在一个app里看到似曾相识的名字,出于一个老板的人道主义关怀,特地来看看小下属读点啥、想点啥。
讲真,如果不是因为多日前进入了一个学习型社群,我不觉得从前带些执拗的我会读这样一本——书名看起来就透着浓浓的“成功学营销味”,因而会直接过滤的书,更不会开始阅读其他许多因这一本而起的书。在此之前,我甚至没有使用过微信读书这个应用。
然而从诧异中回过神,我并没有因此感到兴奋或紧张,感到“好好表现的时刻到了”。我很快让自己将这件事抛诸脑后。因为对于这些管理层,我始终怀着一种奇怪的距离感。
我虽然自认爱思考爱学习,以“为自己打工”的心态努力自我提升并创造业绩,我也喜欢我的工作内容,但我对这家公司本身却总怀有一种生分。这种生分,来自于对公司打印机总坏却不愿投钱购买新的设备,或者总在例会上放鸡血却无法直接提升员工福利的做法的较劲,更来自于对身边部分同事除了工作就是娃与买菜的对话的恐慌。
所以我曾经的想法是,我当然要努力,不是因为喜欢这里,而正是因为不喜欢,所以要加倍努力,离开这里。
02
我自觉两大忙人关注我,大抵只是出于一时的心血来潮,关注完也就算了。直到某天,我的两条笔记分别被评论,却是来自她们,不是棒、赞之类看不出敷衍还是真心的话语,而是切中肯綮的深入思考。我有点心痒痒,忍不住点入了她们的书架,一屏幕一屏幕地翻过,书架里满满当当,似乎翻不到头。从管理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历史读物,到悬疑推理小说,简直无所不有,并且都已是读完或读了大半的状态,读书笔记也布满了书页。李开复、刘墉、马伯庸、斯科特.派克,很多熟悉的名字。
从她们的关注里,翻到更多其他同事的书架。有热门影视剧原著这样容易唤起兴趣的书目,但比重更大的,是思维启发、自我管理类的读物。
那一瞬间有些恍然,很多人从不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边前进也不脱离生活实际——这让好些还没懂得好好安置生活的人误以为,他们除了关心自己的油与米,早已不会追求“诗与远方”。其实傻的,可能是后者。
而我更傻的想法是,一直以来我似乎忘了:既然能够在一个工作环境里相遇,不管从前背景经历是否南辕北辙、大相径庭,身上必然是有相似特质的,不管是价值观,还是努力进取的方式,或者是思维进化的模式——又或者以上都是。
03
“诗与远方”可能永远只能称为“远方”,如果你一直无法把她们和自己的现实环境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不仅仅指去践行,更指一种认知上的调整。
脱离了实际的生活土壤,践行便也失去支撑的资源。
“诗与远方”不是易碎的神佛像,要奉之高阁,每天上两炷香,拜一拜,然后走出家门,一脸悲壮地投入俗世,要与之战斗的模样。好像除了自己,身边都是俗人;好像除了自己有梦想,其他人都只在饭后打嗝。
“诗与远方”是一直都放在心里的,不断靠近她们的过程,就是寻找自我,并达成自我内心调和的过程。
就像在我所加入的这个社群里,有一个有趣的接力:每日记录个人的“小确幸”,从最切实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中找到那些,让自己每天更加靠近理想中更美好的自己的一点点“小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