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周忠玉老师的课例,把三首诗歌整合教学。
主题为:做一个谦谦君子
围绕君子这一话题,展开三个活动:
1.感情诵读,了解君子人生理想。
2.思辨比较,细析君子生存之难。
3.融通文化,感悟君子修行之道。
第一环节,通过朗读诗歌和背景知识,感悟诗人的理想和三首诗歌的共同点。
先读诗词,听朗诵,配乐朗诵,听完和读完之后分析每一首诗歌的情感,这是初步感知阶段。
《行路难》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体现了李白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却在现实中怀才不遇,满心的悲凉和茫然,但是李白始终没有放弃他想要有所作为的理想,尽管现在处境艰难,但是李白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一天!
酬乐天表现的是刘禹锡结束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之后的吟咏,二十三年的背井离乡,再返回京城,一切都已物似人非。但是,刘禹锡的理想仍然没有变,他始终乐观豁达,一直坚强勇敢,遭遇再多的磨难又何妨,总有迎来春天的时候,总会有万木勃发的时候。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现出一种孤单,想要超脱世俗,去追求精神的超脱,可是对亲人的思念让他留恋人间,他还是热爱生活的,他虽然经历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但是却能看透一切,所以他表达自己对亲人最美好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首诗歌的情感都是复杂的。在结合背景分析的时候,可以分两个方面,诗人创作的背景相似,都是处于被贬官时期。他们的情感都是复杂的,都有怀才不遇的悲伤和迷茫,但是又都能积极面对,他们都能从茫然抑郁转为积极向上。
进而再谈他们的理想,李白的理想是坚信自己的宏大理想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定会实现。李白其实也是终身追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所以在晚年的时候他才会毫不犹豫地去投奔永王,导致被流放夜郎。
刘禹锡的理想是了乐观地面对人生,不管处于何种境地,他总能积极面对。居陋室,有调素琴、阅金经之乐,相信自己品德高尚,陋室也不简陋了,这就是刘禹锡的人生底色,永远昂扬向上,不屈从于现实。
苏轼的理想,跳出了虚无缥缈的精神追求,以月抒怀,希望天下离别之人都能共同赏月,有一种成人之美的胸怀。
这就是第一个环节,通过诵读诗歌,体会君子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