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的内容是:《读书抓不住重点?一本书掌握这三点你就赢了》
写在前面的话: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一个写非虚构类书籍书评的小技巧——用小故事串联起来。
过去一年里,我也读了几十本书,种类有心理、育儿、个人成长类、小说等,当我在年底做阅读总结时,我发现我最大的问题是:那些工具类的书,如果不看当时记录的零星笔记,我很难记住书里那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更别提怎么用这些方法,来指导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了。
这节课在亚菲老师的讲解下,我了解到,关于成长类的工具书,想要快速掌握它的重点内容,要从三个要点来把握:
第一个要点是:作者本人的背景,包括作者在理论研究、内容实践以及所处的行业资质等。还以《成法》这本书为例,作者稻盛和夫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创立了3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况且这3家企业还并不是同一行业的。从他的身份、工作经验、人生阅历来看,他的作品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也是值得信赖的!
第二个要点是:问题解决路径。成长工具类的书籍,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作的。整本书的思路基本可以定位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那我们在读书的时候,理清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路径、以及这样做的依据,就是这本书的重点所在。
第三个要点是:书的内容亮点。内容亮点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提出的观点、问题解决路径,对你的工作、生活最有指导意义的部分,或者说让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换句话说,读完这本书,你最想跟人分享的地方是什么,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亮点。
以上三个要点,用讲故事的方式串联起来,就基本解决了“读书抓不住重点”的问题了。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快速整理书的重点,也可以轻松地与他人分享。
今天的课,让我想起读中学时,化学老师给我们讲过的一个学习方法。众所周知,化学元素周期表很难背下来,老师鼓励诉我们自己编故事,把每个元素用故事串联起来,可以记得很牢固。于是,那几天班里每个小组都在脑洞大开地编故事。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能完整地背出元素周期表,就得益于那几天和同学们一起编的让人啼笑皆非却又非常实用的故事。
这个学习方法,和本节课“抓住一本书的重点”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比起条条框框的方法论,用一个故事串联起一本书的重点,要有趣的多。
这节课给我的启发是:如果你用心地读完了一本书,却没记住书的重点内容、也没有用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的话,那就一定要及时转变思路,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读错了方法,掌握读书抓重点的方法,不做无用功,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