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老婆看了一部电影 - 风起梧桐。 讲的是以她的学校为背景,高中生面临高考的故事。这才想起距离高考刚好十年过去了。这部电影,让十年前我在高中的感受啊, 记忆啊,又涌现了出来。这才发现很多东西,回过头来再去看,感受会不一样。而这又让我对以后多了点思考。
高考前十年,其实大概就是这样,简单的生活轨迹,丰富多变的内心,在青春的视角下,世界多么大。
还有那种怀念的感受。虽然那是一种在体系内被管控压抑的青春,但青春本身无论如何也无法被压制。那是一个脑壳还没有发育完毕、身体积极生长(虽然我那个时候已经很慢了)的阶段。每天打球、讲笑话、吃饭堂、上课睡觉,有很多古怪的想法,内心常有情绪的翻滚。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真的对高考没有畏惧。一方面学校的氛围相对宽松、尊重个体,而学校本身就是小社会,在一个以高考作为最重要目标的社会体系中,考的好也能满足个体的部分虚荣心和成就感。青春本身是躁动的,也是脆弱的,从众的。友情的可贵和纯粹,其实也是因为当时的我们很需要群体性的依赖。而很幸运的是,我所在的群体,总归算是不错的。无论现在和当时的那群人,关系是疏远亦或是亲近,我始终会能回想起当时的青春是相对完整的,我感受到了友情,汗水,一点点的性启蒙,荣誉,努力。
但此刻,当我再次透过一部电影,将过往的十年翻阅,我感受到了一丝关于梦想的遗憾。因为我又想起了高中我在重复地重复什么,大学又在浪费些什么。比较讽刺的一点是在于,中国对于所谓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还是在于培养一个不会威胁社会稳定、耐操好用的“器”, 即工具。即使抛开素质、道德、辩证思维、创新,当时的教育系统对于“器”的培养本身,也有十分大的问题。当时一遍遍背的分不清好坏的古文、文言文,化学、生物、物理、数学、英文各种知识点,所有学的东西,现在都基本没用。 数学没有用吗?但我只能说 -- 性价比太低。 我来了CMU读CS的MASTER才知道,一学期就算只选3门课,也能累死人。可是高中呢,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九门。对于一个普通人,即使很喜欢数学,想去专研,也不能花太多时间在这个上面 - 毕竟高考要考那么多门,对于每一门功课时间只要超过了一定限度,边际效应都是递减的。
但这和真实的社会需求是相反的 -- 专业化分工下,每个人其实更应该突出自己的专长。当然有人说素质教育,要全面发展嘛。可是讽刺的是,最后变成了全面应试教育。根据身边的案例,现在的学生好像是更累了 - 一方面是更加苛刻的应试教育,一方面还有“应试化”的素质教育。当然我也能够理解,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这只能算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虽然这种选拔方式于个人的成长是不太好的,但确实,这就是一种现实的路径。
高考后十年,大学四年,香港的研究生,仿佛像是失去的五年。落后的教育体系,以及浓厚的政府管理思维 + 计划经济思想。国家提出振兴物流业,就把百里挑一的年轻学生派去学物流管理这种完全可以适用于成人教育的三级学科。又大概是教学资源紧缺吧,普通老师里几乎也没一个能打的,能打的你也见不到他的踪影。我的大学:1. 没有专业选择的自由 2. 依旧填鸭、应试、甚至丧失难度挑战的教学 3. 毫无创新思考、各种比赛社团浑水摸鱼。这就是一所全国重点211,专业985学校的现实,每个学期门面上要修国外2,3倍的课,但所学的东西毫无用处。我一度以为,大学的教育逻辑就是教你XX的目的、意义、发展历史、现状、问题、对策、未来。。(太多XX概论,就像在学不教人历史观的历史课)
因为专业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学的也没什么用,就盛行世俗价值观。比如社会就是最好的大学,专业知识都是在工作中积累的,情商做人比智商、比知识更重要。确实,有时是遵循这样的逻辑,却忽视了最要要的一点:大学高等教育的意义到底在哪?如果把创新思考精神、批评性思维、专业能力置之不顾,只是把大学当成是社会是一个过渡,实在愧对大学之名 - university(源自universe, 意宇宙、天地万物)。 我想起许多同学,大一大二混社团,大三打游戏谈恋爱,大四考一堆没有用的证书,时光一晃而过。这能怪谁呢?高考前的十年,他们没有疯狂的玩耍,没有谈过恋爱,不知道梦想,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还被告知 - 高考结束,就解放啦!在最能增长知识、技术、思维、视角的生理年龄,他们(包括我)浪费了太多太多时间,又被告知- 社会是最好的大学,在社会里慢慢积累吧!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其实是在告诉你社会可能更糟。
再后来,我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好像风景都在重复,我听过了很多观点,但好像只有一种声音。
再后来,我知道,在中国只有极小部分能够自由选择。比如只有在最好的大学能学到有用知识,只有12-15万一平的学区房能让你有机会去最好的大学,只有好的出身/极强的本领能让你初入社会不被压榨浪费。当然了,如果和非洲或则战乱人民那种只要是活着都算是幸福的模式比,我们是幸运无比的。但就平均水平,中国人均收入2017年处在世界第72位,大概是前十国家十分之一的水平,这意味着普通人从一出身下来,依旧是hard模式。
再后来,我和老婆来了美国,发现虽然大概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只不过这条路专注、踏实、回报率高。
最后,我想说,十年,又十年,最青春的二十年。如果有后代,我并不太希望,他再经历一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