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冬至一年分阴阳,夏至一阴生,天气马上进入三伏最热时期。中医有三伏天艾灸养生,冬病夏治,三伏扶阳的养生方法,其实这是中医的节气养生方法。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秋冬养阴(藏阳),春夏养阳(用阳);秋冬扶阳之体,春夏扶阳之用;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在传统的中医里也是很注重阳气的,阳在四季养生里也是很重要的,如春季养生,贵在护阳;夏季养生,顺乎正阳;秋季养生,滋阴敛阳;冬季养生,护阴育阳;我国宋代医家窦材积大半生心血,晚年撰成《扁鹊心书》其理论指导为“保扶阳气”十分强调阳气在人的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位置,因为阳主生,文中记载“幼年阳多阴少,表现为生机勃勃,纯阳之体;中年阴阳各半;老年阴多阳少。”
怎么才算是入伏呢?头伏开始日必须在夏至第三个庚日以后,夏至三庚便是头伏,第四个庚日以后为中伏开始之日,而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末伏以立秋节为点.每年的夏至往往在6.21—22日,头伏末伏各式各10天不变,中伏变动,每年的中伏天不是30天就是40天。其实庚就是大肠,所以说三伏天就是大肠的金气在炎热的夏天庚金受困,就是中医五行的火克金的意思,所以这个时机肠道的疾病是很多的,这个时候少吃冷饮和凉的食物,以免拉肚子而损伤人体的阳气。
三伏天要说到的艾草,采于山阳,五月端午,天气阳气最旺,借助天阳,通十二经,散寒湿,补阳气。燃烧艾叶、借助艾火发出的特有气味作用于人体特定的经络腧穴,产生舒经通络、祛病疗疾的效果。古人认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危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在三伏天常灸天枢穴、关元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提升我们人体的阳气,祛寒湿,达到养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