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刷到微博上2.4亿阅读的话题#那些复读的人后来怎么样了#,忍不住想写点什么,却又匆匆关闭了这个话题……
“老师,我有点不舒服,可以先交卷吗?”
2012年春天,省质检的第一天,提前交卷的我倒在了考场教室的门口,只觉得一片空白和晕眩,老师从四周跑来将我扶进车里送往校医务室,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晕倒,也是我第一次学会看清和接纳自己。
每晚挑灯到一两点,早上天没擦亮就起床,赶值日,赶早读,在妈妈一声声“才吃这么几口,给我回来!”的怒吼中猛踩自行车,这几乎就是我高三生涯的常态。
成绩不好我会哭,别人被表扬我会嫉妒,别人请教我我会很得意,这些都是我最真实的状态。
然而有意思的是,我的努力跟结果并没有成正比,全班第一名又怎样,也不过是普通班一时的荣耀,实验班的人随便捡一个出来都能碾压你。如果说对于一个力争上游的中等生,成绩是最好的证明,那么分班制就是另一层面上的否定,因为我永远只差那么一点。
我讨厌自己数学永远学不会,讨厌自己原本可以做对的题一次次错,我讨厌再几分就可以上重点线了,我讨厌自己填报志愿的时候没有勇气填喜欢的学校……
多年以后我还是会想起老师在班上对另一个同学说起的话“一直不顾一切地努力不一定会看到好的结果,如果你用了错的方法,一味使用蛮力的话”,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我高三的状态吧。
第一次高考失利了。
那次因为长期不吃早餐,导致血糖低而晕倒的经历,让我正式脱离了正常毕业班冲刺的复习阶段。因为身体一下虚弱起来,只能在家调养,偶尔觉得自己状态还不错去学校跟着同学小测一下,60分,紧接着一股恶心又折回了家。
直到高考当天,我也是顶着一身乏力和头疼做完讨厌的数学和我最爱的英语。
我没有考上大学,低不成高不就,妈妈自责哭了,我也跟着哭了,一直都在普通班有着一丝丝成就感的我顿时感觉世界安静了下来。
“没事的,我去读大专吧,不然去打工也行”,我跟妈妈玩笑得说。
我没有奢望家里人让我再去读一次,那时我想到的只有放弃。
爸爸,外公和小姨站出来了,他们觉得这次因为身体原因导致没有正常发挥,就算不指望说能考上名牌学校,这成绩也不是我的水平。
后来,家里把我送去市里最好的中学复读。
但,这时的我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我了。
尽管同学们更优秀了,我分到了跟可以考上北大清华的同学做舍友,看着他们同样也选择了这条路,我反而更轻松了。
如果我尽力了还是平淡无奇,我也可以接受。不再为了数学没有及格而伤心半天,因为我两次高考数学都没有及格,如何去面对这个事实也是我在复读中成长最大的一点。
如果你从来都把自己要求得什么都还不错的话,压力只会越来越大,数学就像是我生命中一个不那么友好的朋友,我可能时不时需要它,但是不必是你的最爱。
我遇到了更好的老师,更出色的同学,我珍惜并且无愧于每天的努力。
最让未来的我感到欣慰的是:
我学会了好好吃早餐,为了赶第一个到食堂,早早起床。
我学会了好好地对待自己的身体,学会跑步,学会冥想。我更学会了接纳自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如果去不了实验班,那就在自己的范围内做到最好吧。
如果考不上名校,普通高校也会你喜欢的专业和室友。
如果你不要求自己一定要最优秀,那么试着做一个每天都可以让自己幸福的人吧。
2013年6月6号晚上,我收到了十几条来自上一届同学的短信。
“要加油哦,放轻松~”
“不要怕,你一直都是最棒的”
“数学不会做就算了,你英语好,没问题的”
“考完了我去找你玩哦“
……
我在宿舍门口流下了眼泪。
此刻,我觉得高考既重要也不那么重要了。如果再次失利也可以接受,我愿意做出另一个选择并且为此负责,但这一年,我收获了远比成绩更重要的事情。
二战后,分数提高了50多分,尽管上不了重点,但那也已经不重要了。
我接受自己上不了重点学校的事实,但是这不代表我没有在另外的风景寻找幸福和未来的动力,也不代表成绩背后的我没有其他值得骄傲的事情。
妈妈和小姨陪着我去了晚了一年的离家近的大学,没有新生的好奇的冲劲,看着眼前的一切,学长学姐的接送,还有每一年都无比炙热的艳阳,我感到满足。
送走妈妈的路上,我回头留下了眼泪,我知道这次无论怎样,我都会比任何人更加珍惜。
2020年的今天,毕业两年,换了几份工作,得到工作新人奖,成为部门负责人等等,现在是一所机构的英语老师,生活平淡而充足。
倒也不必有名校光环的加持,因人生本不是由高考的结果来定论。
”不用担心未来“,这是第一次高考前家人的鼓励。
现在,我想把它送给正在准备高考的学弟学妹们,我知道今年不容易,也许只身备考略显孤独,也许形势让人焦虑,无论你正在处于什么样的心境,相信努力准没有错,相信坚持没有错,也可以相信重新来过更没有错。
祝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