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讲解】
对素材挖掘的深浅度是考察素材运用质量的重要指标。再好的素材,只是简单的罗列、叠加,停留于表面,那也是缺乏情感的建筑材料,只有学会分析概括,深入素材的本质,才能正确运用素材,引申出个性独具的立意,提升素材运用的有效性。要做到这一点,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独具慧眼。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生活中有很多“不起眼儿”的凡人小事,但小事之中,往往包含着宏大的主题。写作中不能只满足于用什么素材,更要探究怎样用素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透过材料的表面,深入事件、现象的本质,这样运用素材才会有深度和力度。例如2014年6月3日发表在《洛阳日报》的一篇文章《里面和外面》这样写道:
一次同学聚会,和一位同学在一起闲聊。同学大发感慨,说自己当小学老师,感觉非常累,学生不听话、考试成绩差,自己经常被领导批评,教学任务重,她非常羡慕我在企业工作,不用被这些束缚。听完后,我劝她说,教师这份工作其实挺好的,长时间跟孩子相处,工作环境简单,心态会变得年轻。
之后,在公司的一次聚会上,一个同事向我抱怨,说在企业里压力太大,工作任务量大,不时要加班,老板一个电话立即要从任何地方回到公司,客户更不好伺候,工作太没前途,真是羡慕教师这份行业。听完后,我只是劝她,在企业里自由度大,工资比老师要高很多,也很不错。
其实,两个人都是把自己困在了“里面”,只想冲破“枷锁”,走到“外面”,认为外面的世界一定是精彩的。可事实又是怎样的呢?任何环境的里面和外面都是相对的,一旦你把自己的环境当成了里面,你就只看到了它的负面的东西——压力、困难、挫折、痛苦,也只看到了外面的正面的东西——快乐、平安、顺利、幸福。
在富兰克林的文章《美腿与丑腿》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人,他们的健康、财富以及生活上的各种享受大致相同,结果,一种人是幸福的,另一种人却得不到幸福。
要做一个能够感受幸福快乐的人,不要把目光放在别人的外面,而要专注于自己生活的里面。
这里,作者就通过生活中两个人的抱怨和羡慕这样的小事,进一步挖掘,挖掘出“要做一个能够感受幸福快乐的人,不要把目光放在别人的外面,而要专注于自己生活的里面”的主题,这样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使文章有深度,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掌握方法。
分析概况、深入本质是对本质的探究,是有方法可循的。例如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比,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概括,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上升”、“飞跃”,形成对事物理性的认识。再如对素材作动态分析,探求事物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也能做到“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深入事物现象的本质。
例如同样是《里面和外面》一文,作者选取两个人作为素材,一个是身为教师羡慕进企业,一个是身在企业羡慕做教师,通过两人不同心态的对比,读者很容易得出答案,就是他们都把目光盯着“别人的外面”,这山望着那山高,自然不能获得幸福的体验。在此基础上,作者引述富兰克林的话,说明这种现象的本质,最后顺势提出自己的希望。整个素材,有叙述,有对比,有分析,有实质,鞭辟入里,不仅让读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因而文章立意就深刻。
三、学会表达。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一类文章,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需要借助于议论与抒情来体现和表达。写作中,在展示素材之前以精彩的议论或抒情交代本质,然后引述素材加以佐证;或在展示素材之后,紧跟着通过议论或抒情,透过表面现象,挖掘素材的实质,都能让素材自然地融入作品当中。因而记叙文中议论或抒情的运用,能让读者对素材的认识更进一步深化,也能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这是记叙文中挖掘素材本质的最好的方法。
例如汤小小的作品《我怕把你弄丢了》一文写母亲患了老年痴呆,很多人都不认识,很多事都不记得。那一次和母亲出门坐火车,从洗漱间回来后,不见了母亲的影子,经过多方寻找,最后才知道母亲找不到我了认为我下火车了,也便随着人流下车。当我和母亲再相逢时,她忽然往前一步,紧紧抱住我,哽咽着说:“我怕把你弄丢了。”原来,母亲醒来后看不到我,就赶紧随着人流下车寻找,她怕晚一分钟,就把我弄丢了。在叙述之后,作者这样写道:“其实,母亲一生都生活在这种担心里啊。所有的担心都是因为爱,因为太在乎,才时时刻刻害怕把我弄丢了。那一刻,我决定一定要让母亲随时掌握我的动向,让她随时可以看见我,听见我说话,不然,母亲会一直生活在害怕弄丢我的恐惧中。”这里就采用议论和抒情的方式,透过现象深入实质,挖掘母亲之所以下车的原因,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一位母亲的伟大,从而突出了形象,深化了主题。
【范文引路】
“工之侨琴”和“刘基柑”
制琴大师工之侨,得一段上好桐木,精心琢磨制成好琴,配以上弦,声音铿锵悦耳。到林间弹奏,百鸟和琴鸣唱,至山里弹拨,溪水随音悦动。他一生制琴无数,深知此琴为最优。他以为朝廷人才聚集,将此琴献出,一定会有更多人欣赏到它独特的音乐。
于是他跋山涉水来到国都。王不懂琴,叫来掌管礼乐的太常官,太常官亦不知优劣,又叫来国内最高明的乐师,乐师看罢此琴,不曾弹拨,就连连摇头,称“此琴不古”。不等工之侨争辩,就被轰了出去。
工之侨愤愤不平,琴的好坏怎能凭“不古”鉴别,莫非只要是古琴,纵使音色不悦耳也是好琴吗?他坚定认为自己的琴是古今一宝,世上难有第二把。为了让此琴得到天下认可,他决心将此琴做一番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