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农村像过年一样热闹,你愿意回去吗?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先生的老家坐落在大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里,第一次去的时候,几种交通工具轮番转换,最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站在那片土地上的时候,唯一的感叹是,如果我是被拐卖的妇女,是怎么也跑不出去的。虽然每年都去,但是山路十八弯,如果独自一人,我依旧没有自信能走出这个地方。

这些年,生活改善巨大。我们也买了车,不用再几番倒腾才能到家。在外工作的年轻人也都纷纷买了车,给家里盖了新房。村村通工程,也升级至户户通,路虽还是羊肠小道,但也都变成了水泥路。条件好一些的人家热水器、煤气灶、冰箱、微波炉……一应俱全,物质生活正在不断拉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平日里,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和儿童。大片农田荒废,沦落成露天垃圾场,随处可见漂浮的尿不湿和各色塑料包装。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村里也设了垃圾桶,但也只是集中焚烧而已,浓烟滚滚,气味刺鼻,焚烧后的废水流入小河,眼见着清澈见底的小河逐渐变黑。

隔壁领居家,一对老夫妻遭遇车祸,对方赔偿60万,三个儿子一人20万。二儿子,用这钱盖了一栋小楼,由于在外打工,房子也一直锁着。小儿子拿着这钱一去无踪影,两三年便挥霍殆尽。几年未归,更谈不上为父母祭扫。后来听说把老大也带了出去,说是去享福,实则骗光老大的钱。后来怎样,也不得而知,这些年都未曾见他们回来过年。我时常想,他们在用这些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是父母用命换来的呀。亦或者说,老夫妻也总算死得其所,不用等剩余价值被榨干,遭子唾弃。

时常见到村里高房大屋的后面,是一些矮破的小黑屋,而这些房子通常都是家里老年人住的。曾经去一户人家探望一个生病的老人,老人只是摔了一跤导致骨折,因为没有收入,家里人也不寻医问药,只是任其自生自灭。那个屋子甚至都没有电灯,屋外阳光灿烂,屋内阴暗潮湿,老人此起彼伏的哼哼声,让人内心一片凄凉,不忍多看。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没有收入,没有医保,似乎唯一剩下的就是等死。

过年去先生的姐姐家拜年,她家是村子里仅有的一户装了无线网的。从我去的时候,就看到一个小男孩倚着姐姐家的墙根坐着,手里拿着手机。到我走的时候,他还坐在那保持同一姿势。我一开始以为他是靠着墙根晒太阳的,后来听姐姐说他是来蹭网打游戏的,几乎每天都来。忽然想到了凿壁偷光的故事,如果他手里拿的是一本书,会不会有一天也会名垂青史。许多年前,先生尚且能从这个小村庄走进重点高校,这些年却再也未曾听说有人金榜题名了。难道真是应了那句“寒门再难出贵子”?

公公退休前是小学校长,退休后有一份还算不错的退休金,所以他经常做一些为乡村发展添砖加瓦的公益事。村子里近些年患癌的人呈上升趋势,他怀疑是地下水遭到污染所致。因为家家户户都是吃的井水,他想动员大伙共同出资,安装自来水管,使用净化过了的水,并承诺承担大部分费用。但是,家里没有病人的家庭不愿出钱,觉得井水免费,为什么还要额外花钱。家里有病人的,更是腾不出这份钱。时常见他劳心劳力,也未能见效。虽然很多人家都盖了新房,买了新车,但是为集体事业出资这件事,依旧没有人愿意干。基层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之难,也算是能体会一二了。

当我不堪城市喧闹的烦扰,想去一处山清水秀的僻静村庄放飞心灵,体验一下地道的鲜蔬家禽,犒赏一下日渐麻木的味蕾。却发现,在城市里找不到的,在这里依旧找不到。当我想带孩子领略一下古老的风土人情,却发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正一个个地消失。

当物质文明翻山越岭来到这个小村庄的时候,它便逐渐退去了世外桃源的气息。为追赶物质文明,人们摒弃了那不够时髦的风俗和看似落后的质朴。在这追赶的过程中,丢失了原有的,又未能得其精髓,最终成了可笑的仿制品。

时代的发展往往是物质文明先行,而精神文明却相对滞后,但是物质文明只能保证我们赶得上,而唯有精神文明才能保证我们守得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近两日布达佩斯世锦赛一直占领着话题榜,孙杨一个人勇夺两金,直到最后累趴在泳池边。 孙杨是中国游泳队当之无愧的英雄,...
    明希玥cici阅读 4,007评论 3 8
  • 一个人的夜是寂寞的。 独自一人在黑暗中,想得越来越多,自己的得失、荣辱、成败…… 想到最后触动...
    墨尘赤莲阅读 3,203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