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帅的空军
在日本如火如荼的发展航空事业时,中国尚处在军阀混战的时代,1922年4月,吴佩孚与张作霖展开直奉大战,直军飞机空袭奉军西线张景惠部,使奉军西线部队不能前进,张作霖见识到了空军的力量,他迫切想要发展自己的东北军空军,1923年其子张学良被任命为航空处总办,负责发展航空力量。
通过购买法国飞机,有钱的张大帅建立了自己航空队,分编为【飞龙】、【飞虎】、【飞鹰】三个航空队。在张家父子的经营下,奉系军阀的实力逐渐壮大,并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中获得胜利,其中奉系空军的力量功不可没。
但是好景不长,1928年,北伐军联军反攻,奉系军阀全面溃败,6月2日,张作霖通电宣布退出北平,1928年6月4日凌晨,东北王张作霖乘坐自己的私人专列返回奉天,在皇姑屯柳条沟被日本关东军布设的炸药炸死。其子张学良成为东北军新当家,在内外压力之下,张学良12月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
奉天航空派遣团
1930年3月,中苏之间中东路事变之后,东北军太子爷张学良认识到自己手下的东北军航空兵的出动率不足,主要原因是航空教育不足,跟不上国际形势,于是他邀请日本派出以藤田朋中佐领导的11名军官组成的航空派遣团前往奉天(沈阳)。
在日本航空派遣团的指导下,奉军扩建了奉天机场,并在辽宁葫芦岛附近新建了一座飞机场,进行实弹飞行训练,在日方帮助下,有30名东北军航空兵接受了日方培训。
借中东路事变的机会,日本一方面大力拉拢张学良对抗苏联,另一方面获取了大量情报。日方推断,东北军航空兵的可用航空力量仅有侦察、战斗、轰炸机各一个中队。而此时的日本陆军航空兵,已经拥有9个联队近400架国产战机,实现了组织、教育、生产制造的完备体系。
网上有很多文章说东北军空军拥有260/300/400架战机,却未经一战拱手送给日本人,然后还配上被日军缴获的飞机图片,看起来颇具煽情效果,但在1930年,开战前的实际情况是,东北军确实购买了不少外国飞机。根据顾氏造船厂厂长的统计:
东北军可以用于作战的飞机不过也就35架布雷盖、33架施莱克、24架波泰茨25、4架容克K53、2架D.H.4、1架D.27C1、3架川崎、10架中岛和1架福克D.XVI,总共113架,其中真正的战斗机只有16架。加上没有任何作战能力的教练机41架也只有154架。
除了可用战机数量不足之外,东北军还缺乏可以驾机参战的合格飞行员,日军对东北军航空兵的受训人员评论是,他们只经过法国民间航校最简单飞行培训。
12月,奉天航空派遣团返回日本,将报告和奉天(沈阳)的航空侦察照片一并递交关东军作战参谋石原莞尔中佐,石原莞尔对此情报如获至宝,他后来成为九一八事变主要发起人之一。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炸毁一段铁路后,将3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守各队,此事件被称为“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称为满洲,因此日本方面将这次事变称为“满洲事变”。
受到不抵抗政策的影响,东北军航空队的所有战机,武备,机场设施均落入日军之手,日本陆航先是从朝鲜,本土,抽调航空兵力组成第8、9、10独立飞行中队参与东北三省战事,之后又陆续增兵。
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根据石原、板垣两参谋9月26日的建议,独自决定10月8日以两个飞行中队对锦州进行轰炸。当日下午,令驻沈阳东塔机场的独立飞行第10中队,事先对锦州地区进行空中侦察照相,以确定轰炸目标。
独立飞行第10中队在10月6、7日两天,对锦州进行了空中摄影。10月8日,日军11机从奉天东塔机场起飞,轰炸了仍在锦州城抵抗的抗日力量,此举遭到国际社会抗议和反对。10月10日至12日,英、美、法、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对日本轰炸锦州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抗议。
PS:轰炸锦州的日机编队中,5机是花泽友男大尉的独立飞行第10中队缴获的原东北军从法国购买的波泰茨(Potez) 25 A2型驱逐机,另外6机为独立飞行第8中队长平田辰男少佐率领的八八式侦察机,日机在2000米高度投掷75枚大正十二年式25公斤炸弹。为了实地观察这次轰炸的效果,关东军作战参谋石原莞尔中佐,乘一架运输机,随同机群飞达锦州上空。
为了统一管理,日军将第8、9、10独立飞行中队编成关东军飞行队,接着又随着东北三省的战事扩大不断增援,扩充编制,至1932年6月6日,日军关东军飞行队已经扩编为下辖三个飞行联队。
第十飞行联队,侦察机;
第十一飞行联队,战斗机;
第十二飞行联队,轰炸机;
日军作战思路的转变
正是因为在九一八事变中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改变了日本的战略态势,此后日本不得不面对南北两个方向的威胁。北方的苏联一直觊觎东北三省的土地和旅顺(亚瑟)港,南方位于菲律宾的美国,威胁着日本的台湾殖民地的安全。
这是一份占领东北三省之后日本陆航对于当前局势的评估,上图中红色圆圈为航程1500公里的轰炸机攻击范围,苏联轰炸机可以由海参崴出发,对日本本土发动空袭,这对于依赖海军来保卫国家的日本来说是一种完全新型的威胁。
大正时代,日本陆军航空兵的战机编制基本为战斗机,侦察机各半,以侦察和阻止敌方侦察为主要作战任务,并没有将轰炸列入其作战方针。从1931年起,根据从东北三省的战事中获得的经验,日本陆航开始转变思路,重视轰炸力量的发展。
日本陆航各机种所占编制百分比对比数据(1925年~1933年)
1925年,总计26个中队,其中战斗机11个中队、侦察机11个中队,各占比42%,轻爆、重爆各2个中队,各占比8%。
1933年,总计36个中队,其中战斗14个中队,占比39%(下降3%),侦察12个中队,占比33%(下降9%),轻爆6个中队,占比17%(上升9%),重爆4个中队,占比11%(上升3%)。
木下敏中佐,1929年就在航空本部任职,专职研究战术,他设想的战术是一种进攻型的战术,开战即由轰炸机部队发起主动攻击,力争将敌军战机歼灭在机场地面上。
从1930年开始,日本陆航开始将主动进攻任务列入其作战任务,这就要求其大力发展原本不被重视的轰炸机力量,同时为了防止被敌方攻击力量空袭,也需要相应的扩充战斗机力量,执行要地防空任务。
此外,为了应对南北两个方向的威胁,日本陆航将调整组织结构,成立第一飞行集团——以防守本土和台湾殖民地,关东军飞行集团——对抗苏联在北方的威胁。
1932年6月,成立了关东军飞行集团司令部(也就是后来的第二飞行集团)。下属5个飞行联队:第10、11、12、15、16飞行联队,总计18个飞行中队,时刻准备发生对苏冲突时迅速击败苏军。
1937年3月,关东军飞行集团司令部改名为第二飞行集团。
空地分离制度的由来
1935年,据日军情报推测,苏联远东空军装备954机,其中包括远程重型轰炸机70架,这对日本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根据1935年度战时动员计划,日军将在满洲、朝鲜部署21个中队大约200机,在本土、台湾部署31个中队大约300机,总计52个中队。
即使关东军飞行集团集中了日本帝国陆航的大半兵力,苏联远东空军还是具有数量上3比1的绝对优势,日本如果想要战胜苏联远东空军,必须依赖航空兵力的迅速集结和推进。
由于苏联在远东地区地广人稀,航空兵受到地勤、机场环境的制约,将无法快速转移和调动,因此日军为了让航空兵能够更有效率的运用提出了“空地分离”制度。具体来说就是飞行员和战机属于作战单位,机场建设和地勤人员属于基地单位,这样的话基地可以根据战局的发展,灵活的向前推进或者后撤。这种组织方式将提升日本陆航的使用效率。
日军在满洲首先由关东军飞行集团进行测试,在1937年以后推广到日本所有的陆军航空部队中使用。不过,原先驻防在日本本土的飞行联队因为任务职责是防卫日本领空,因此不需要进行野战机动,除了组织名称变更以外并没有对其作战方式进行任何改变,这类部队被称为内地型战队。
设立对华作战的第三飞行集团
1937年7月,日本扩大侵华战争,在北平城外的卢沟桥,发生了七七事变。日军故技重施,再次从本土、关东军下属各飞行联队逐次抽调兵力组成独立飞行中队,隶属于中国派遣军下属各师团参与华北、华中、淞沪战场的战斗。
1938年7月,日本陆航取消了飞行大队一级的编制,将原有的飞行联队改称为飞行战队(Flying Regiment,缩写记为FR)。
1939年9月1日,日军将派遣至中国大陆作战的陆军航空兵统一纳入新设立的第三飞行集团司令部的指挥之下,负责对华作战,首任指挥官就是前述研究战术的木下敏中佐,此时已经晋升为中将。
~(完)~
这是一个海战爱好者的港湾,喜欢请点击收藏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