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
2020年8月,在那个丹桂飘香的秋天,赵校长带着“领读者”热烈入驻“梦想四中”,从那时起,临泽四中这片教育的方塘里,文学芽苗悄然生长,一个个领读者,争奇斗艳。在书香的浸润中,这片方塘熠熠生辉,成为了众人读书的乐园、筑梦的天堂。为进一步践行“读书育心,教书育人,著书育世”的初心,秋学期开校之初,赵校长在暑假倡议全校教师积极读书的基础上举办了“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中层领导干部暑假读书交流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片方塘再次变得波光粼粼,涟漪所到之处,众人徜徉其中,启智润德,皆如沐春风。
天光云影共徘徊
所观之景美不胜收,但浮云的影子也期盼着能和天空的云彩一起映入水塘,虽无法如众星般闪耀,也愿为水塘增加一分生机与活力。
所观所思者,无外乎两者---教师和学生。吾之所悟也在两点:做一个招人喜欢的老师,做一个招人喜欢的学生。
如何做一个招人喜欢的老师呢?
首先张保昌主任借助李镇西老师《教育为谁》一书,告诉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正当我在思考这抽象的爱心该如何给予呢?柳得余主任借着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给了我最好的解决办法:“我们爱学生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我们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既要做学生的老师,更要做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知道了学生们的心,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自己的尊重”。正当我在疑惑:只有爱,够吗?蒋冬梅主任悦耳动听的声音告诉我:“远远不够,还应该拥有第三之眼。”而这第三只眼用来看什么呢?科军主任马上告诉我:“教育必须针对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并满足他自己无与伦比的精神世界——性格、志向、兴趣、智慧、能力……这方方面面的独特性,都是我们教育者应该也必须关注并满足的。每个孩子的特点和潜力,就是我们教育的起点;唤醒并发展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就是教育的终点。”(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这学期开校我一定要在班上放一个班主任信箱,让每一个孩子在一开始首先通过私信告诉我:他的性格、志向、兴趣、特点和潜力,他渴望成为一个怎样的最好的自己。)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很骨感,当我正在担忧这一切能否皆如我所愿时,李占强主任便带着《解忧杂货店》来帮忙了:“人生要面对许多的抉择,但只要遵从本心,心存善念,学会感恩,便可穿越挫折的桎梏,奔向希冀的终点。”
观书有感,再三思悟,真正要办好教育,只有招人喜欢的老师是不够的,再好的驯兽师,也驾不住牛不吃水,更重要的是要有招人喜欢的学生,实现天光云影共徘徊。
如何做一个招人喜欢的学生呢?
丰子恺曾说过:“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所以我想告诉每一个渴望成长的学生首先要做到感恩。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把李占强主任的《<解忧杂货店>读后感》读给我的每一个学生听一听,让他们懂得:感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恩老师,给了我们梦想和力量;感恩朋友,给了我们鼓励和支持……可是,当感恩面对约束时,我想许多孩子都要say “no!”了,这时我想说的是:心之所向,即是自由。这要源于贺春香校长带来的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其实许多令人感到不自由,个人价值无法实现的时候,都会有那些自我逮捕的人,他们曾经有改变一切的热情,但许多大胆的念头先被自己打消了,许多敢为的行为先被自己扼杀了,他们没勇气克服惰性。《自由在高处》也为这些同学提供了一种卸掉自己内心枷锁的方法,那就是打破思维定式,换个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当我们无法改变现状时,就要学会改变自己,并且做到最好。心怀感恩,积极行动之后,招人喜欢的学生还要记得及时反思。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每天要做到九问:一问今天影响同学学习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预习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六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我想,应该再加一问:今天读书了没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问为何那方塘之境会如此美丽呢?当看到王福国主任满腹经纶,在台上侃侃而谈时我明白了,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读书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力。
王福国主任在分享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久久在我脑海中回荡:你凭什么在学校占有一席之地?而他同时也给了我答案:读书,懂或不懂都要去读,此时不懂,或许读着读着将来某一时刻你就会懂了。张居龙主任也带着《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来助力:“好老师,始于读书那一刻。只有自己多阅读,多思考,吸取书中的养分,才能让自己成长。而且,一个爱阅读的老师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批爱阅读的学生。”回想起来,还是刘好锋校长说得好:“用别人的水浇自己的田,何乐而不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