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半年前就看完了,一直放在案头想好好写写。很喜欢的一部小说,却又不敢下笔,因为地理知识匮乏不了解京杭大运河,无法感同身受的理解运河上的儿女们百年千年传承下来对这条河的热爱,但喜欢书中描绘的沿河人物风貌、创作出运河上千丝万缕联系在一起的几个家族故事。徐则臣是个七窍玲珑的作家,故事脉络人物设计构思巧妙独特新颖,让读者眼前一亮不胜惊喜如获至宝。可能越喜欢越是拘谨,反而不知道该如何梳理《北上》的读后感,一直拖一直懒惰,直到封面蒙了灰,心里生了放弃的芽。但心里做过的承诺不践诺会成为过不去的心事,遂沐浴修身重读《北上》顺手掐断了萌芽。
《北上》是徐则臣第十届茅奖作品,故事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角,讲清朝义和团时期因为一个意大利人小波罗来中国寻找八国联军侵华时当兵来到中国的弟弟,聚集起一群人,有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有挑担做饭的厨子,有义和团出身的拳民,也有撑船掌舵的船民,一起沿运河乘船从杭州北上北京寻亲路上的所见所闻。而行至通州小波罗意外身故一群人各奔东西。历经百年风雨2014年,他们的故人以及隐于运河边生活的小波罗弟弟的后人又因为京杭大运河千丝万缕的联系相聚在一起的故事。出了精妙的叙事技巧,书中吸引人的还是运河上的人文情怀、饮食文化、风物特色,展现的国际视角的大河魅力。看得出作者对运河的感情非同一般,也只有土生土长在运河边的儿女才能写出来的感情和惦念。后来看他的介绍,果然是曾经长在运河边,捧着运河水刷牙洗脸的孩子。
《北上》以一位意大利人小波罗作为故事牵线人,不合时宜的在扶清灭洋期间来中国,碰到一堆新奇又危险的事情。人不坏没正形的外国人,会买一条大粗辫子盘在头上入乡随俗,喜欢变态辣食,为此特意雇了个川籍厨子随行,喜欢喝中国茶,会学着国人边喝茶边摇头晃脑装腔作势,学着饭馆里的大汉翘起二郎腿或大叉腿一只脚踩上凳子,强迫症一般细数每一片茶叶残渣。所到之处他会被国人当做猴子一样的观赏,他乐得这种围观,觉得很理所当然,也会悲悯的施舍食物给沿途遇到的饥民。在活泼好动大大咧咧的外表下,焦急的寻找着失踪在中国的亲弟弟,却因为意外去世。而他的弟弟意大利水兵马福德是一个运河专家,因为从小喜欢运河、寻着偶像马可波罗的足迹慕名来到中国见识全世界最大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喜欢中国的山山水水,爱上了中国姑娘,却要被迫作为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清军对战,不堪痛苦选择做了逃兵隐姓埋名生活在运河边默默做一个摆渡人度过此生。书中采用国际主义视角选择清末战乱时段书写运河别有深意,在批判残酷战乱带给人民苦难的同时传递着人类感情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和平共处友善互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战争是政治和少数人的罪恶,和平是世界和老百姓的心愿。
《北上》也从侧面展现着清末民初的政治生态,另一位人物主线谢平遥是清末有良知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典型代表,他满可以在翻译局做点翻译过时书本的安稳清闲日子,但更关注时局思想进步积极寻求国家救亡图存之道。他水往高处走选择漕运总督,当时山河日下的夕阳部门,只想干点实事,在运河通商权利上跟外国列强争一争,为国家利益据理力争。但他只是个翻译,就像书中所写,他在两方谈判桌上,将外国人话面上没显露的真实意图翻译的明明白白,又把中方官员为表达的我方利益给补充的完完整整。他着急着为国争取利益,个人却被排挤闲置不予重用。一方面可以看出清朝的没落官员的无能外国列强的巧取豪夺,从职业道德方面我也想去论一论作为一个翻译是应该只翻译字面意思还是要顾及到话中深意?现代角度来说,应该是前者更符合职业道德水准,因为你翻译出来的话里之话很明显是建立个人知识框架里的理解,对错标准也是基于个人评判,并不一定全然代表说话者意图。所以若从现代职场看,翻译顾及到话外之音肯定是画蛇添足翻译之大忌。但在清末腐朽没落的年代里,像谢平遥出于公心为国利益而翻译,虽然违背了职业道德却保住了国家脸面的翻译,却是让人值得敬仰的。
1901年的故事脉络跟着运河绵延流转了上百年,在时空上分出枝丫,他们各自的后代又通过家族的传承虽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却始终因运河的相连而相识,也通过他们的生活描绘出一幅运河兴衰图。故事设计之巧思奇妙令人叹服,如翻译谢平遥的后代成为一名电视制作人,为了拍摄京杭大运河纪录片取材认识了已然成为摄影师的拳民后代孙宴林,孙宴林又因为拍摄运河认识了厨子的后代邵秉义。随时水运的没落,借退休船民邵秉义回忆在京杭大运河上的起船运货发家致富的兴衰史,描绘着运河由清澈丰沛到污染淤积的现状,从侧面也反应着时代的巨轮对千年运河无情的碾压与抛弃。
书中多次满怀感情提及烟火气,如书中写到:江上聚集几十艘船,夜幕垂帘,天似穹庐,夜空蓝黑,星星明亮,人声沉入水底,涛声跃出河面,耳边是运河水拍打船舷的轻柔之声,以及船只晃动时木头榫枘挤压摩擦的细碎吱嘎声。偶尔有人咳嗽,早睡的人打起第一声呼噜,说第一声梦话。有人惊呼某个宝贝东西落水里了,有人偷偷摸摸地往运河里撒尿。京杭大运河上独有的生动烟火气养育了一代代中国人,也孕育出独特的中华运河文化,吸引着国际友人慕名而来,即使战乱年代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来体验瞻仰,看得出作者对运河文化深邃的感情,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瑰宝,值得后人好好研究好好保护好好挖掘。
这烟火气,我也是深有感触很有感情呢。
北上里几条故事主线的语言风格会根据不同年代不同人物性格特性而变化。写生活在清末的小波罗时,是一个缓慢又轻快的语调,写出了清末沿河生活的慢条斯理,也写出了这个没正形的意大利人的好动与活泼;而后故事跨进2013,翻译谢平遥的后代成为生活在北京运河边上的节目制片人,写出了现代紧张忙碌又虚浮的快生活,又将幽默风趣调侃乐观的京片儿风格展现的很是生动。虽然故事时间跨度大,却丝毫不见违和,丰富的展现出了京杭运河上的历史特色和人物形象,可见作者功底之扎实。
认识了一条伟大的千年运河,它的雄伟与沧桑,绵延与枯竭,神秘感与烟火气。时常外出旅行,走过大江大河,光看一条河从没特别感受,但读《北上》以来,总希望能在扬州、无锡、常州、清江浦望一望京杭大运河的模样,是否如书中给我的蒹葭苍苍芦苇成林的静美,又是否还留有炊烟袅袅、车船马龙、流水人家的烟火气。这种岁月静好却生于清末八国联军侵华之际 义和拳遭清政府镇压的社会动荡、人间皆哭的岁月里 更增添了一份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