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迟暮的侦探,也是一位更富于人性的侦探。
早年的福尔摩斯,思维缜密,语带嘲讽,衬得身边一众配角,无论是华生、雷斯垂德、葛莱森都成了愚人。华生是他的室友,分担贝克街那间传奇公寓的租金;华生是他的助手,一起陪他出入犯罪现场;华生是他的传记作者,若不是华生,福尔摩斯这个名字不会家喻户晓。然而,早年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鲜少对华生有任何感情的流露,即便有,也是调侃他的迟钝。直至晚年,到了《三个同姓人》、《魔鬼之足》里才有了对俩人战友之情的描述。《空屋》一篇,福尔摩斯归来,华生单纯的惊异简直让人怀疑两个人的交情。
感情,从来不是柯南道尔关注的焦点。有意无意,福尔摩斯成了一类侦探的开山鼻祖和最佳范本:他们有着对逻辑的偏爱甚至偏执(波洛对长方形等规则图形的厚爱),他们虽冷漠但是常有一个通人情味但是不像他们自己那么聪明的助手(波洛有黑斯廷斯)。案情和凶手案情和凶手常有变化,但他们的个性不变。福尔摩斯直至《最后致意》依旧优雅从容,波洛到《帷幕》还坚持不懈地染着他日见稀少的头发。福尔摩斯对华生在《最后致意》里下的评语更适用于他本人——在变化多端的时代里保持不变的那个人。
至于他的那些刻薄的评论,他后悔过吗?
《福尔摩斯先生》给出了答案,他余生的每一天都在后悔。
终于,九十岁的福尔摩斯,迟暮了。没有了华生的陪伴、远离了贝克街和尘雾缭绕的伦敦、告别了侦探这个职业,他的记忆力迅速减退。曾经和莫里亚蒂在瀑布下打斗的英雄现在是管家稍不注意就会出事的老人,他人生的遗憾只有自己的最后一案。
所有熟悉福尔摩斯的读者都猜得到那个案子大致的结局——能让福尔摩斯为之扼腕几十载的绝不可能是他个人的荣辱而必然有关他委托人的命运。福尔摩斯的冷是对人情世故的不屑,不是对同情心的践踏。
当那位绝望的女人望向他,祈求他的理解,这是福尔摩斯长久以来的第一次犹豫,然后他退缩了。对于一个依赖逻辑生活了很久的人来说,这个请求对他来说要求太高了。他不是不同情她,只是他的习惯让他选择了离开。
在长久的生涯中,福尔摩斯不是没有面对过委托人的死亡,但这次不一样。在漫长的黑夜里"What if?"这个问题时时叩问,此时的福尔摩斯已经不是那个鹰钩鼻的黑发青年人,为了抵制无聊而注射可卡因,此时的他是银发的老侦探,当岁月抹平了所有的棱角,当自己的死亡也悄然逼近,对生命的理解也更深一层。
死亡是所有人终究要面临的命题,即便这个人是鲜少失算的神探。几十年前,一次死亡让他离开了自己的职业,几十年后他为了改善自己日渐衰退的记忆力踏上一片充满死亡气息的土地——广岛。畸形的受害者,褐色的土地,寂静的墓地,年老的侦探一一记在心里。回到故土,自己出了事故,忘年交几近死亡,于是他面临了一个似曾相识的选择。
这一次,他放弃了逻辑选择了感情。你说这是因为福尔摩斯老了。也许正是因为他老了,才明白,生命与死亡之间,陪你走过的人是你能拥有的最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