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生神力是一种天赋,
天生笨拙也未尝不是
这个世界一直存在一种争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直到现在,也没有能够让人信服的答案。比这个维度低一点的争论是:努力重要还是天赋重要?一个人的成功,天赋占多少,努力又占多少?
在我读书的时候,“知识改变命运,努力就能成功”,是那个年代最激励人心的话。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无数故事引导我们向着知识的山峰不断攀登。后来,确实有不少人凭借努力成功了,这便又成为一段续写奋斗的诗篇,直到这个经济持续萎靡的年代。太多年轻人逐渐承认,努力在天赋面前一文不值 —— 因为开始有筛选,有淘汰,还出现了 “内卷”;卷得越厉害,这种现象就越清晰。
曾经的我,也是老师眼中的 “天才少年”。小学到初中,我基本没怎么认真听过课:只要翻翻语文课本,理解老师的问题,就能正确回答各类题目;看看数学例题和公式,就能轻易解答《名师导学》中的难题。关于上课的记忆,除了走神、发呆、画画,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我不爱说悄悄话,以至于同桌后来抱怨我不理她 —— 其实我满脑子都在盘算,放学要去哪里玩。当然,我的成绩不算拔尖。老爸让我回家后好好看书,我说 “比我成绩好的同学也天天玩啊”,于是依旧每天晚上 9 点前就睡觉。家住楼下的同学,每天熬夜做题到 11 点,成绩却始终不如我。
我是什么时候发现,努力真的在天赋面前一文不值的?到了重点高中,我 “不会学习” 的问题逐渐暴露,整个人仿佛一下子变成了傻子。看着书本像看天书,我不认识它,它也不认识我。于是回家后,我真的开始认真看书学习,可也许是学习方法不对,又或者有其他原因,效果始终甚微,成绩只能在班级中下游徘徊。这让从前不用看书也能考前三的我,产生了相当大的心理落差。后来,我渐渐和那些成绩很好的同学混在一个圈子,发现他们还是天天玩:放学就组队去网吧,联网打《星际争霸》,打到晚上 9 点半才回家。再后来,我开始请教他们作业,或是自己做不出来的课外题,才发现他们似乎不用动什么脑筋 —— 看一下题目,想半分钟,就能解答绝大部分题目。这时,我不再相信老爸说的 “成绩好的同学都是表面玩,背后其实很努力学习” 的 “谎言”,也切实理解了初中时楼下邻居同学的感受。
关于 “天赋”,字典里解释为 “与生俱来的才智与能力”。但在这个物质世界里,我对它有更多理解,这源于我对 “时间” 的思考,只是暂时无法给出证据。我们每个人拥有的时间,其实是不一样的 —— 哪怕是每一秒,我们的绝对时间与相对时间都有差异。所以,即便才智相同,还要看是否处于同一 “时间内存”(我把相对时间内包含的绝对时间,称为 “时间内存”)。或许之后我会找机会,慢慢讲述这个概念。只是,人明白得越多,就越容易感到无力。所以孔子才说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天命”,其实就是该明白:天赋是上天赋予的,这不就是 “天命” 吗?
做好自己,发挥自己的天赋。哪怕这份天赋显得笨拙,它本身也是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