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闲暇时,我偶尔会翻翻自己的朋友圈,而最近一次翻朋友圈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件被我有意无意忽略的事:除去寒假的时间,我已经在在广州这座城市待了将近半年。看着原本那令我感到冷漠、陌生的生活与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变得熟悉,这是一件人生不可多得的经历。
由于自己的故乡也在珠三角地区,所以生活习惯方面的变化甚微,比起那些千里迢迢来广州念书的同学,我无疑是少了很多麻烦的,但除此之外,我与他们一样,对这座城市更多的是陌生,同时也夹杂着期待。毕竟是一线城市,是全中国最繁华的地方之一,能在此生活与学习,是一个拓展眼界的好机会。
抱着这种心态,八个月前,我满怀期待地踏足这座城市,而八个月后的今天,随着激情的退却与新鲜感的式微,我开始以更客观的眼光,对这座城市重新进行审视。
02
在没有踏足之前,你所认为的广州是怎样的?
有文化底蕴、经济发达、城市面积大……这是之前我给自己的答案。可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朋友A时,平日与我想法差不多的他迅速反驳。“广州其实没有什么文化底蕴。”他说。
“啊?”我有点诧异,“怎么就没有文化底蕴了?”
“那我问你,想到广州这座城市,你第一次时间想到的是什么?”他问我。
我立刻回答:“广州塔啊。”
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总谈的那些早茶文化、西关文化,其实只是文化情怀,文化底蕴是紧凑且有系统的,不是几个在同一个地方发源的文化合在一起就是文化底蕴。”他说。
03
截至目前,我一共去过三次广州塔。
第一次是与几个朋友一起过去,心情很激动,拍了很多照片,毕竟以前只有在电视上看到的东西,忽然来到现实中与你见面,任谁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澎湃的。“这才是大城市啊!”我想。
第二次是与朋友A一起过去,正当我想再拍多几张照的时候,朋友A跟我说:“没办法,我身边同学的摄影作业都拍了广州塔,我还是过来拍点吧,保一下底分。”
“你会得高分的。”我跟他说。
第三次是与小我两岁的表弟。“wow,好漂亮啊!”他说。
“其实没什么。”这次,我没有再举起相机,“看多了你就会觉得,只是一个很高、很高的铁柱子罢了。”
表弟说他想上广州塔看看,拍下这座城市的夜景。“这75的门票钱还是留着吃夜宵吧。”我说,“我带你去个地方,不用钱就能拍。”
想必广州的地头蛇肯定知道,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哪。
没错,就是西塔的四季酒店大堂,在西塔70楼。
举起相机,我把这座城市的夜晚留在相册里。“待久了你就会觉得,只是一座很大、很大的城市罢了。”我对自己说。
事实上,确实如此,当你以平常心去对待一件事物时,一切所谓高大的形象都会轰然倒塌。
04
“欢迎来到,珠江新城站……”地铁站的广播提醒我与A下车。
晚上八点的珠江新城站,比起前几个小时空闲了许多,随着人流,我与A随便找了个出口,到达这个广州最繁华的地方。
晚上的花城公园很热闹,安静的公圆旁边是涌动的人流和高耸的大楼,形成一种反差感。A一直在找角度拍照,已经走了快三万步的我盘着腿坐在地上,无聊地拨弄着手机。
“你说,这里的繁华跟我有什么关系啊?”A突然问我。
我想了想,说:“表面上确实没什么关系。”
“但其实与任何在这里生活的人有关。”
“有吗?”他说,“我根本不属于这座城市,未来也不属于。”
“现在属于的。”我说,“因为你正在这座城市努力啊,你所做的一切都在帮它变好。”
他没有再说话。
05
“广州真的好繁华啊。”回到酒店后,表弟跟我说,“你就好了,能在广州念书。”
“算了吧,我学校过来这边要两个小时,增城和江门其实也差不多。”我不置可否,“待久了这种感觉就会越来越淡的。”
“是吗?”
“对。”
“不过,如果有机会过来的话,一定要来啊!”过了一会儿,我说。
“为什么?你不是说都差不多吗?”表弟没有看我。
“嗯………但即使如此。”我顿了顿,“你还是能够体会到那种,为这座城市作建设的小小成就感。”
本文完。
题外话
与《美式》一样,这篇文章的想法,我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了,但一直碍于时间,没有时间动笔,于是只能把要写的内容存在脑子里,等到有空的时候再拿出来写。
“北漂”这个词,前几年很流行,于是,在那期间,“上漂”、“深漂”这两个词也开始流行起来。我本以为广州也会诞生出“广漂”之类的词与其余三个词一起流行,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个现象令我困扰了很长一段时间。
现在,我开始明白了一些些其中的原因。可能广州这座城市,比起其余三座一线城市,多了那么一些人情味吧。
琳琅满目的美食、房租亲民的城中村、早餐店阿姨的一声“靓仔、女”……这些小细节,满足了每个压力巨大的人的“小确幸”,幸福的生活,似乎随着自己的努力,越来越靠近了呢。
广州还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