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家长和孩子总有离别的时候,有时分开的时间比较短,比如出去买菜,有时分开时间比较长,比如到外地工作。
我们时常会看到,分开到时候,孩子要么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要么就是可怜兮兮的拉着大人的衣角不放手。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TA们只知道分别就意味着看不到父母,所以会把不舍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家长如何处理和孩子的离别,培养孩子面对离别的能力呢?
一、家长可正视且重视对自身的分离焦虑的处理。
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会相互感染,包括喜怒哀乐在内的所有情绪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个人身上“感染”给另一个人,这种感染力速度之快甚至超过一眨眼的功夫,而当事人也许并未察觉到这种情绪的蔓延。
很多家长一直寻找处理孩子分离焦虑的方法,却忽视了处理自身的分离焦虑,殊不知家长的分离焦虑会直接影响到孩子。
家长首先要承认自身分离焦虑的存在,正视自身分离焦虑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然后要重视自身分离焦虑的处理。
在这方面,家长要做的就是把离别看成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以平常心待之即可。
二、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离别的示范。
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地球的手,家长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若要培养孩子坦然面对离别的能力,家长要先做出良好的示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其他人离别时,最好能提前告诉对方关于离别的信息,在离别时能坦然说再见,在分开的那段时间里能正常的做事情,在重聚时能表达出安心、快乐等情绪。
在这样耳濡目染下,孩子往往能从家长身上学习到面对离别的能力。
三、家长可提前告诉孩子关于离别的信息。
离别的信息包括离别的时间、事由、分开时长等。
孩子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整个离别的过程,提前告知孩子离别的信息,一方面能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家长处理孩子的分离焦虑。
在离别前当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时,要适当安抚,比如言语的安慰,身体的抚摸拥抱,当孩子焦虑情绪降低以后,再用其他东西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转移孩子注意力的东西有玩具、书本、影视剧等。
如果在某一事件发生前人们能体验到适度的焦虑,将有助于人们对这一事件产生良好适应。
因此在离别前让孩子练习处理分离焦虑,能让孩子在这方面迅速成长。
四、家长可坦然且正式的和孩子告别。
之所以提到正式跟孩子说告别,是因为很多父母为了避免孩子的哭闹而偷偷摸摸的离开,这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
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个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基本焦虑。
孩子面对最依赖的人突然消失的情况,焦虑、不安全感会瞬间达到顶峰,长此以往,孩子会出现安全感缺失的现象,因此最好的方法反而是光明正大的告别。
告别的方式有言语方式比如说再见,肢体方式比如挥手等,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是家长传递给孩子的离别信号,久而久之能让孩子产生对离别信号的认知。
五、家长要安抚孩子离别时的哭闹,可强调重聚的时间,然后再离开。
孩子的哭闹是正常的,孩子用哭闹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焦虑和伤感,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斥责、阻止孩子的哭闹。
心理研究表明,负面情绪太多时应适当发泄,只有将负性情绪加以发泄,才能摆脱掉压抑所消耗的心理能量。
因此孩子通过哭闹的方式来把内心中的焦虑、不安、伤感发泄出来以后,有助于孩子摆脱负面的心理状态。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做的是适当的安抚,比如拥抱、抚摸孩子,轻拍孩子后背,轻声细语的安慰孩子,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关注和爱意,让孩子明白到家长并非要放弃自己。
然后一定要反复强调重聚的时间,告诉孩子现在只是暂时分开,但是一定会再次相聚,还可以详细描述重聚的地点、方式等,这对孩子非常重要,会让孩子明白分开只是暂时的,让孩子对重聚产生期待,通过对重聚的期待心理来舒缓离别的焦虑心理。
把这些事情做完后就可以离开,离开的时候要迅速果断,这样能把离开这个事件正常化,有助于孩子形成“离别是平常事件”的认知。
六、家长在分开的那段时间内,可适当表达对孩子的牵挂。
如果分开的时间比较长,家长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和孩子保持沟通,告知孩子自己日常的工作、生活,描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倾诉孩子自己的想念、牵挂和爱意,表达孩子对自己的重要性。
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即使没在一起,自己仍然是被关注、被重视、被深深爱着的,同时也是被他人需要的。被人记得、被人重视、被人需要,这是对一个人的极大肯定,对孩子也是适用的,这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七、家长在重聚时可明确表现出对重聚的重视。
再次相聚,在精神上,家长不必压抑自己的喜悦、激动的心情,让孩子切实的感受到这种快乐的心情,让孩子也学会表达快乐。
在肢体上,可以通过拥抱、亲吻孩子的方式,和孩子有身体上的接触和互动。
在物质上,可以送些有趣的小礼物。
人的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的结果,人的学习是否成立关键在于强化。
强化相聚的快乐,有助于加深孩子对相聚的印象,让孩子对以后的相聚更为期待。
家长和孩子一起对本次离别的整个过程做总结。
家长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和孩子一起交流整个离别过程中的表现,对孩子正面的表现,比如这次分开的时候没有大吵大闹,分开的这段时间内没有胡乱发脾气等,要给与正式的肯定。
对孩子负面的表现,比如相聚的时候不理人等,要给出引导意见。
以上面临分别时家长可采用的方法,家长可结合自身的需要来选择使用哪几种。
孩子在多次恰当的离别中,会逐渐学习到自身独特的面对离别的方法,从而获得坦然面对离别的能力。
我是明月,每天坚持做原创,可爱勤劳的心理咨询师一枚,既然有缘相遇,关注我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