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家庭的餐桌上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小麦的制成品,小米也逐渐淡出主食行列。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还有几类高产的作物,虽不好吃,但作为救命的食品,长期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这里要说的就是玉米和红薯。
不同于现在人,尤其街头闲逛的少女们,他们有时买个蒸玉米或者烤地瓜,边走边吃觉得香甜可口。“苏果”在中国有史可查的头两千年,都没见识过这两样食物,而且什么汤尧虞舜秦皇汉武也没吃过。因为玉米和地瓜都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而是舶来品,是百分百的进口食品。
玉米是原产在中美洲和南美的一种作物。现在的墨西哥,是享誉世界的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就像我们吃面食米粉,日本人吃米饭团子一样,墨西哥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玉米的也是极度依赖和喜欢,谁让这东西是人家那的土特产呢。
地瓜,不同地区的叫法不同,有番薯,红薯,红苕,以及山药,山芋等等,它也是原生于南美地区的植物。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遣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正西航行,去开辟去亚洲的新航线。他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不是他想象的亚洲,而是美洲。从此世界进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哥伦布永远不知道他在美洲振动的这次翅膀,在亚洲起了什么作用。就像他至死也不知道自己去的是美洲,而不是日本一样。
后续的航海家和探险者,通过新航线,将不同地区的产品送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同时就有美洲特产玉米和地瓜,被带进了还处于明朝的中国。
玉米和地瓜(红薯)传入国内的路线略不一样。玉米早一点,在明朝的嘉靖,由去麦加朝圣的回教徒带人中国。由于物以稀为贵,最初还只是皇帝的专利品,所以叫作“御麦”,又由于它来自麦加圣地,也被称为“西天麦”,后来才在华北-带种植。
地瓜(红薯)传入的说法略有不同,大致是万历年间。广东说是当时有位名叫林怀芝的吴川名医到交趾国就是(越南)一带行医,以高超的医术治好了许多病人,国王为示谢意,赐他番薯吃。他为了将那生熟皆可食的番薯引入祖国,便要求吃生的。国王赏给了他一块,他当众咬了两口,随后趁人不备藏了起来带回国内。
福建说漳州有个名叫陈振龙的商人去吕宋就是现在的菲律宾做生意,发现当地人特别喜欢吃红薯。当他回国时,偷偷地剪了几根红薯秧蔓,装进篮子里带回了家乡,并试种成功。
明朝的上海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
或许都是真的,因为传播途径和次数不一定是唯一的。都是违禁品走私来的。
这两种作物很快就因为良好的适应性和高产,到了清朝的时候,种植较为广泛了。中国人口自康雍乾以来迅速激增,跟玉米和地瓜也有一定的关系。
户口这东西不是现在才有的,中国古代一直有统计人口的长久传统。《尚书·多士》篇的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从商代就开始了人口户籍登记制度,而正史明确统计人口数量则是开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从这以后,历代正史中的《地理篇》大多都会有人口的记载。
我们现在出门,经常感觉人太多了。激励多生一直是各个朝代的基本国策,因为人口就是生产力。历史上有两次显著的人口激增时期,一个宋朝,一个是清朝。宋朝在北宋末年是,即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全国人口达到了顶峰,约有1.26亿。此后就是战乱了,人口又掉下去了。
到了清朝,清初经过统一战争后,人口自顺治年间的约七千万到康熙末年的一亿左右,然后到道光年间爆长到了四个亿。一方面结束了战争后,社会稳定,人民开始稳定生活。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使粮食产量也加大了,这其中也有玉米和地瓜的贡献。
这两个食品能完成这样的使命,有的共同的特性,一个是虽为粗粮,比较难下咽,但都是淀粉和营养成分很高的。另外是在对土地条件要求不高,在贫瘠的山区坡地种植都行,不与小麦、水稻争地,而且还能高产。 “一年红薯半年粮”, 清朝名臣严如煜在其《三省边防备览》中说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困苦时期许多百姓都是靠红薯玉米得以生存。
虽然哥伦布一直错误的以为自己已经到了亚洲,但如果不是哥伦布先发现美洲,这两样食物传播的时间必定推迟。一个葡萄牙人,驾驶西班牙的帆船,不远万里跑到美洲,影响了清朝的人口发展,这是什么精神。
从这个玉米和地瓜的故事可以看到,生活方式是逐渐演化的,并非自古就有的。现在很多穿越剧盛行,很多人年轻时也有这种白日梦:比如穿越回去变成秦始皇或者武则天怎样。但仅仅梦一下就好了,真要穿越回去,仅日常生活未必习惯。
现在一个普通人耳熟能详的平凡物品,在古代即使贵为皇帝也不一定能获得。起码秦始皇和武则天是吃不到烤地瓜的。小说戏曲中的清官样板,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官,所处的朝代都不会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