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晶晶JessieLee 图/网络
更多剧评、影评、书评文章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晶姐札记
《圆桌派》这个节目,我之前写过一期:综艺打卡|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最近看了何冰老师的这两期,颇有收获。
我们会用“整容般演技”、“附体式表演”来表扬一个演员精湛的演技,有人形容何冰在《白鹿原》中所饰演的鹿子霖是“投胎式表演”。
父母特别喜欢看《白鹿原》,偶尔跟着瞅了几眼,觉得何冰把鹿子霖这个角色演活了,颠覆了我之前对于鹿子霖这个角色比较传统的认知。
好的演员需要不断打磨演技
我们传统意义上对于好人和坏人界限分明,总会贴上一个好人坏人的固定标签,往往就会出现“好人会演坏人也会演,演个人反倒不会了。”这种情况。但是脸谱性的坏往往没有什么吸引力,很多观众会爱上有独特魅力的反派。节目当中举了一个影视人物,就是《辛德勒的名单》这个纳粹军官阿蒙:帅气有洁癖,眼神流露出东欧的忧郁。他残忍的杀害犹太人,却喜欢上犹太女仆。
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常年活跃于话剧舞台的人艺的老戏骨,何冰的演技毋庸置疑。然而在如今娱乐产业高速发展、电视剧快餐文化的背景下,能认真研究角色、磨练演技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是对于一个优秀演员来说,这些都是最基本需要做到的。
节目中举了马龙·白兰度的例子,他以体验派与自然的表演方法著称,为了演好教父这个角色,殊不知经过多少次不断的揣摩,包括口音还有外形塑造上都下了不少功夫。
演员表演的是过程而不是答案,表演的是行为而不是情绪
何冰对于角色的塑造,有深刻的认识。对于每一个人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以鹿子霖这个人物为例,我们多数人会觉得鹿子霖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物,但是演员不能演那个阴鸷,因为坏人通常不会把他的坏挂在脸上,那个是答案。演员要演的是这个算式,让观众有自己的判断,通过一系列行为之后得出答案。
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读者和观众分析反派人物时,都会从他的种种行为寻找其为什么会成为反派的理由,在寻找的过程中这个人物变得立体了,会发现这个反派再也不是原来认知的表面化反派,所以这个剖析的过程需要观众自己来分析而不是被强行灌输某种观点。
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每个人都有道理,这才是精彩的作品。而不是那种抗日神剧,观众从表情长相都能分得清好人坏人,只有剧中的人不知道。
何冰还提到演员不是表演情绪,这有点颠覆我以往的认知。我以前认为好的表演是通过对人物的分析表现人物的情绪,用这种情绪去打动感染观众。
“人在生活当中即便是激动了有情绪,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控制情绪而不是释放情绪。”所以好的演员是杜绝情绪,演的不是情绪,是行为,是动作,过分强调情绪就变成了洒狗血。高明的表演是让观众自己通过角色的种种行为从中发现得出结论,而不是直接通过情绪强行灌输给观众。
勇于走出舒适区,同时也要坚持原则
第八集讲到了舒适区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这集讨论在这个时代风貌和背景下,当与你喜欢的审美、你喜欢的生活方式不符时,该如何自处?
如果选择呆在舒适区,舒适区范围会逐渐缩小,最终你会把自己退化成一个婴儿的状态。拿我们普通人来说,人是抗不过大趋势的,觉得这个工作不舒服就频繁换工作,觉得人心险恶就消极避世,最后会把自己宠坏的。
人活在世上不是在演完美,而是去经历生活。人有的时候需要冒险精神,对于演员来说就是去突破创作路线,尝试不同的戏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就是去做自己没做过的事情。但是走出舒适区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而是要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
正如窦文涛和何冰所说的:
“击倒对手的那一拳经常是你不擅长的左手打出来的。”
“也许去到危险区才见手艺。”
我的公众号|豆瓣|知乎|微博:晶姐札记
更多文章请点击:公众号【晶姐札记】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