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一个小视频中,看到马未都老先生讲“推卸责任”这个泛民族性话题。他说我们文化根基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推卸责任。然后说这个推卸责任的问题甚至可以追溯到幼年,比如他亲眼所见,有的老太太在带孙辈孩子的时候,如果孩子摔倒,而她实在找不到可以怪罪的人,便会打地板来帮孩子出气。这就导致我们中国人不会说道歉,因为遇事第一反应是推卸责任。
对这一点我很是赞同。确实,我们成年后许多无知无觉的行为,都来自于幼年时潜移默化的教育。虽然,我觉得老人在孩子摔倒时,她打地板的下意识行为并没想到是在推卸责任,她只是对她印象中哄孩子不哭不闹的一个经验重复,或者,也是期冀迅速安抚孩子情绪的一个捷径。事实上,我们在孩子幼年教育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没把幼年时期的孩子教育,与孩子的一生成长看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特别是当孩子刚从婴儿期成长到可以表达情绪的幼儿时期,很多成年人用挑逗孩子情绪的方式,来过度引导孩的情绪;这为后来成长为成年人的我们遇事缺乏理性,不能正确处理情绪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当然,这样不恰当引导孩子情绪的隐患很快就会显现,用马未都老先生的话来说,他自己在成年后就不会道歉。如果一个成年人不会道歉,除了会令受伤的那一方忿恨不平,而使问题无法解决外;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到,不会道歉的那个人的内心也是忧郁冰冷,那一颗无法释怀的心恐怕也是备受煎熬。
如果,我们所有人都不愿意认识事情的真相本身,遇事都推卸责任,都不会道歉,那就成为了我们的文化共性。它带来的问题便是我们每个人都深受其害,却觉无力挣脱,它也是马未都老先生所说的文明的绊脚石。
而要想解决这个文明的绊脚石,我们也无需对它愤怒地踢上一脚,我们只需解决我们自身;当我们在教育儿童的时候,哪怕他还只是幼儿时期,我们都需要帮他学会认清事情真相。跌倒了,不是太疼的话,就爬起来,继续自己的游戏;如果很疼,那就把他抱过来,轻柔安抚,让他在疼痛时感受安全和温暖,然后叮嘱他小心,鼓励他继续。毕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摔倒是常态。事实上,我们生命中的跌跌撞撞都是常态。如果我们头脑里所刻印下的,是幼年学走路时的正确经验,则我们的人生态度都将充满理性和温情。理得清事实,分得清责任,该负责时就负责,该道歉时就道歉,不让任何没必要的情绪成为带给自己和他人幸福感受的巨大障碍。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接受这样的教育,并且将其世代传递,那么,这个文明的绊脚石也许就成为了我们前进的奠基石,我们所有人都会愈加受益,我们的未来也就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