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公司聚会上,听到两个结婚有小孩的女同事的一段对话:
A:“最近我婆婆要来,说要来帮我照顾下女儿”
B:“那挺好的啊,真羡慕你啊”
A:“你婆婆都不会说要来帮你照顾下孩子吗?”
B:“她不会,她住不惯这边,来这边呆不了几天就想回去了”
A:“不会是你对你婆婆态度不好吧,哈哈,她才想回去”
B:“不是,是她不喜欢城市,这边也没认识的朋友,不爱呆着,你说我这性格能对谁发脾气啊,再说,照顾孩子又不是婆婆的义务,他给你生了个好老公你就应该感谢她了,怎么还能让你帮你照顾孩子”
A:“确实挺对的,我婆婆真是挺好的”
那天,坐在一旁直犯困的时候,突然间听到同事之间的这样一段对话,确实有点意外,按理说结婚后生完孩子,女同事之间的话题就会聊些家长里短的,这再正常不过了,可是印象中在母亲那一辈在聊天的时候总是会说些自己婆婆的不是,说着当年当新媳妇的时候,婆婆如何带她不好、孩子出生后又如何的不帮忙;有时候也听几个已婚的邻居说起自己的婆婆多扣、习惯多不好之类的家丑,听多了也就觉得婆媳真是天敌。
但其实听完我同事这段对话后,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从新媳妇熬过来的婆婆,在生养了一个儿子,把这个儿子养育成一个有完整品格和责任心的男人,而这个男人耗费了她大半生的精力和心血后让你遇到了他,你们结婚生子,婚姻幸福,你们接下来的人生也是该让婆婆享受夕阳红了,那我们凭什么让她还要帮我们养育下一代呢?就算老人家愿意帮我们照顾孩子,即使偶尔的不周到又凭什么还要像个孩子一样面对我们的责教?在教育方面我们和老人们的观念不同,婆婆辈重视物质给予,而我们则更侧重内在和品格的教育,矛盾是有的,但当你选择让父母照顾时就必须接受这个矛盾,而不是一言不合就教训。
我的另一个朋友,结婚两年,婚姻说不上幸福但也没有很糟糕,时常见面时却总能听到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谈起她婆婆有多么的差劲,听起来责任全在婆婆那里,但老话也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件小事引起的不满其实是双方的问题,当问题堆积越多、不满情绪加重,对那个人便再无好言,她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她对我好我就对她好,她对我不好我干嘛对她好”,对这句话我实在不敢苟同,想想,你身边的丈夫是她多年含辛茹苦的儿子,儿子媳妇尚且年轻,还不懂人情世故,她还要费力让孩子们都认识些人脉关系,好在社会上立足,再不济我们也该多包容理解些,何况朋友提起的事情都是家庭琐事,退一步也不至于闹得这么僵。
人都应该常怀感恩的心,身边有个朋友当初工作时遇到了个贵州小伙子,之后结婚生子。婚后,丈夫爱玩,常让她很伤心,起初的日子过得很差,经常争吵,一度闹到离婚的地步,可还是被众人劝解努力过起了日子,对于远在贵州农村的婆婆她没接触过很长时间,也便不常谈起,只是婆婆帮她照顾过大儿子一两年的时间,虽然孩子照顾的没那么小心周到,接到孩子回到身边时,她说:“那时候看到我儿子浑身脏兮兮的,像个小乞丐,我眼泪差点掉下来”,可孩子还是很健康,现在大儿子和奶奶也较为亲近,前几年她婆婆生病时,婆婆的儿子倒有几个,却都不怎么上心,身为儿媳妇的她还是把婆婆接到大城市治病,鞍前马后仔细照顾,虽然婆媳不亲近,但能做到这样实属不易,如今婆婆在贵州老家健康生活、两个儿子很懂事孝顺、工作上也顺利开心、丈夫也慢慢稳重,一切都慢慢变好。
其实现在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婆婆多为通情达理,也能支持儿子媳妇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媳妇也都愿意理解过去年代婆婆的不易,身边越来越多的声音并不都是数落婆婆的,也不乏听到这样的对话“其实我觉得我挺幸运的,他对我挺好的,我公公婆婆也都很好”、“我婆婆也愿意帮我带孩子,只是我觉得自己的孩子自己带,她有自己的生活,应该多出去走走”、“我公公婆婆挺通情达理的,虽然住在一起,可是我和我老公还是会经常出去二人世界的”······我们这一代,算幸福很多,有的老人愿意享受天伦,享受照顾孙子;有的希望在老去之前看看世界,带着老伴四处旅游;不管哪一种,对孩子他们放的很开,让我们自己选择生活,我们都该感谢他们。
对比不久前新闻上说的有一对四十多年来从没分离过的夫妻,为了照顾孙子,老人家已经三年没见到自己的老伴。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一本书说老年人到老的时候有“四老”是最幸福的:老伴、老友、老底、老窝。想来,和老伴分开三年多该是有多想念啊?所以作为子女我们应该要明白,照顾我们、照顾孩子不是公公婆婆的义务,他们愿意帮助我们是因为心疼我们工作辛苦,他们的善良是我们的幸福,但决不是我们为此的不断索取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