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
据有关资料记载,自从2015年6月启动以来,ofo小黄车已连接了1000万辆共享单车,累计向全球20个国家,超250座城市、超过2亿用户提供了超过40亿次的出行服务。
小黄车一时风靡各国的各大城市。这种“无桩单车共享”模式,是致力于解决城市出行问题。人们只需在微信公众号或App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或直接输入对应车牌号,即可获得解锁密码,解锁骑行。
所在城市的街道地铁口校门口公交站等公共场所都有它们的身影,随取随用,经济实惠,起着短途代步的作用,大大缓解了人们上下班拥挤的现象。
自从有了共享单车,一些无车的上班族出行心态也从容了许多。
清晨,只要人们一走出社区门口,小单车早就尽职尽责地在等着。近路的,蹬上十几二十分钟就到单位,不早也不迟,刚刚好;
远路的,单车把人送到地铁口,然后坐几站地铁,一出站口就又有一溜小单车在巴巴地侯着。
即使一时半会不能马上到达上班地点,也不必慌里慌张,心急火燎。只要你对出行的时间估摸清楚,保你不迟到。据观察,单车的速度是步行的三到四倍;
要是遇到上下班高峰期,挤不上公交车,你大可不必太焦虑,可以另辟蹊径坐单车,它就在旁边忠实地等着你的发号施令。一脚跨上去单枪匹马驰骋疆场,自由自在不受约束,速度还更快;
只要不违反十二岁少儿可骑车上路的规则,中小学生尽可以坐单车去上学,权当每日骑行训练,锻炼身体;
……
一句话,有了小单车,人们出门办事学习娱乐方便多了。
花海公园门口,两辆小黄车拼接成的简易旅游车,整齐划一,便捷实用。游客坐在上面环湖游览,风景旖旎,尽收眼底,清风徐来,心旷神怡。
2.
“无桩单车共享”模式的诞生,是盘古开天地以来没有过的一件大好事,是以前底层老百姓连想都不敢想的一种奢望,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力资源。
这么好的东西,却也有人不待见。
去年春节后的一天傍晚,我沿着江滨路散步,发现好几处的小单车处于糟糕的境地,出现了不尽人意、不文明的不良现象。
僻静处的小单车孤零零地躺在地上,无人问津。
这辆小单车好像折了头的一只死鸡,栽倒在乱草岗上;
如果不是大力士,谁又能把它一下掼到这么远的杂草丛中?难道是水流把它冲到这里来的?
这又是哪个小混混把小单车扔到一滩脏水与垃圾中,使它不得开心颜。
未整平的空地上,倒着的两辆车子相互纠缠着,分不出你我来。
……
3.
不远处的江滨,一对中年渔民夫妇穿着高筒雨靴,戴着手套,正踩在浅水中洗刷渔船,整理渔具。
见我举着手机正对着那些被遗弃的小单车拍照,戴鸭舌帽穿工装的渔民,转身高声招呼我:
“喂——你是记者吗?”
“不——是。”我迟疑了片刻,还是实话实说地摇摇头否认了。
“那,那……”他好像有话说,可欲言又止。
“你是有话要对记者说吗?那请您告诉我吧,说不定我也能为您转达。”
“既然你不是记者,那就不说了,不说了,没有用。”他瞅了瞅我,挥了挥手。
我又指着近旁靠在栏杆边上的三辆车子不解地问:
“师傅,那这几辆车……”
“这是我从泥水里捞上来的,擦洗干净后放在那里。”我心想难怪那么干净。
这么完好无损的车子,又是谁忍心把它们推入江中呢?我真的很不理解。
“捞一辆五十元,区政府给钱。”一位与我擦身而过的老人,特地停下脚步接茬道。
“唉,江里还有好多,根本捞不完。没钱,谁愿意天天泡在冰凉凉的水里啊。”(那时是冬天)老人说着直摇头。看来他对这一带水域很熟悉,兴许是一位老渔民。
“这些好事都是年青人干的。他们是吃饱撑的没事找事干。”渔民边干活边说。
“确实是没事找事干。”我附和着。
……
要不是跟他们搭讪聊天,我还真不知道江里还藏着许多“捞不完”的秘密。他们驾着渔船日夜在水上讨生活,是第一目击者,说的话应该可信。
4.
我想小单车要是能张嘴说话,一定会这样大发啰嗦:
“我们真的搞不懂这些小青年是怎么想的,出于什么心理。需要我们时,顶礼膜拜,喜滋滋地骑在我们身上呼啸而去;
不要时就翻脸不认人,一点情面都不给,对我们大打出手,任意敲砸,弄得我们缺胳膊少腿,面目全非;
有的还不解气,还要把我们赶尽杀绝,投掷江水,毁尸灭迹。
这不是过河拆桥吗?人说不看僧面看佛面,何况我们还帮过你们的忙。平时你们对我们呼来唤去,走南闯北,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我们毫无怨言,你们却这么冷酷无情。
再说把我们陈尸江底,一天天被水腐蚀得锈迹斑斑,不能解锁不能解码,即使被打捞上来也失去作用,被人遗弃;
我们难闻的铁锈汽油味让水质变异,鱼虾闻风而逃。轮胎链条铁杆渔网水草难解难分,缠绕成一团团,影响船只运行,水域污染,生态失衡……
你们这些没吃过苦头乳臭未干的小青年,视我们如草芥,弃如敝履,一点也不爱惜,更别说对我们施恩图报。
即使我们有许多不足,半路上卡壳掉链爆胎……你们只需把我们丢在路边,自有工作人员来处理。何必发那么大的火气来处置我们……”
人们不是常说“物以稀为贵”吗?也许是像它们这样太容易得的东西,也容易被人废弃吧。
其实,把它们四处乱扔,损坏了公共财物,破坏了公共资源,影响市容和公共环境卫生,是很不道德的行为。
二.
1.
看着这些被抛弃的小单车的命运,使我感到很心疼,想起几十年前的事。
那时,我生活的老家农村,交通运输很不发达。前一辈人出行探亲访友办事都十分的困难。
人们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要去六十多里外的县城运回来。除了用小鼠船沿着弯弯曲曲的小河流慢吞吞地运输外,其它的就要靠人肩挑背驮,沿着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负重前行,攀山越岭。
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家乡才有通到县城的公路。到七十年代,运货载客的车辆仍然是寥寥无几。
附近十里八乡的人外出要排队买票,有时一票难求坐不上车是常有的事。即使上车了,车厢里也常常是堵得水泄不通,像个闷罐子。
那时村民收入低下,要想有一辆单车简直是一种奢望。
后来,一位华侨从国外回来,送给我家一辆凤凰牌自行车。邮绿色的架子高大牢固,滚圆的轮胎充满气踩起来嘭嘭地响,跑得飞快。
在当时,这样一辆进口自行车港币要六七百元,人民币要三百多。普通一点的也要两百多。
在千把号人的村庄,这“凤凰”算是凤毛麟角。慑于坐车买票难又不准点,我曾风光地骑着它往返于百里外的一所学校,周日去,下周六回来,跟“凤凰”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久我嫁到县城来,母亲把“凤凰”作为嫁妆送给我。我天天驾着它飞来飞去的到附近的一所学校上课。
虽然不足五里地,可那时县城的汽车也不多,更没有像现在这样招手即停的公交车和私家摩托车小轿车。不坐“凤凰”只能靠11号车走路,很累。
孩子出世后稍大点,就在车后架绑一条小藤椅,让宝宝坐着,自己坐前边照骑不误。
没想到,有一天先生骑着它去上班,把它停靠在办公楼下。不知被哪个小毛贼给盯上牵走了。
那时候一个月工资才30来块,要买一辆这么好的自行车谈何容易。所以会时不时地感到惋惜。
2.
九十年代初,儿子上中学买了辆永久牌自行车。可没用几天,停在学校车棚里的车子又不翼而飞了。
后来,他在城里上大学,说是又丢了三四辆自行车。好在那些都是从修车店买来的二手三手车,一辆才二、三十块钱。
一天傍晚,我跟儿子到临江区的一栋楼上看房。大约只过了十分钟,结果下楼来发现停在楼下的自行车又不见了。
好像有一个猎人尾随在我们身后似的一路跟踪过来,趁我们不在的刹那间,马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神不知鬼不觉地一下子就把猎物给叼走了。
我们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只好慢慢地走回家。
还有一次,我正行走在街道的人行道上,突然看见一个打工模样的年轻人骑着一辆旧车子,躬背弯腰地从一条狭小的弄堂里慌慌张张地出来,叮铃铃地摁着响铃,左冲右突地从前面拥挤的人群中穿堂而过,一眨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随即,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在后面急急追赶着,脚步蹒跚,扬着手,声嘶力竭地大声喊:
“喂,这是我们家的自行车,我儿子上班要用……你这个没良心的坏蛋,不能把它骑走呀……”她两手扶着膝盖,断断续续叫喊着,上气不接下气,气喘吁吁。
3.
这些五花八门的丢车事件,都是发生在十几二十年前的时候。
那时工资普遍低,尤其是打工的,在小县城,干一天活只有二、三十元,除了吃喝拉撒住,所剩无几。而且,还不能确定天天都有活干。
每天清晨,在桥头的一棵大树下,一溜坐着二三十个外来工。他们左顾右盼,守株待兔。
要是有东家来找帮工,一下子会蜂拥过来七八个人,团团围住,争先恐后地把手举得高高,大声喊叫:
“我去!我去!……”弄得东家不知所措,不懂叫谁好。
那时外来工在城里打工,与乡下大同小异,一天工资三、四十元,可房租日常开销也大。对他们来讲,那些二手车也是奢侈品,掏不出钱来买,只好去偷。因此,自行车被盗现像时有发生。
随着近十年来国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外来工的工资也水涨船高。从原来的几十元提高到现在的三、四百元。
不少务工人员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买了摩托车电动车,有的还买了小轿车。逢年过节,一家人坐上自家的摩托小车,拖儿带口喜气洋洋地回老家去。
即使那些没钱买车的人,随处可见的小黄车也会起到帮忙的作用,谁还愿意去偷偷摸摸呢?
三.
1.
前一段时间,正当人们因为押金退不出而闹得沸沸扬扬,因为供过于求,市场饱和,而使得废旧的共享单车堆积如山。
正值人们为怎样处理这成千上万的小单车而忧心忡忡的时候,一位名为中国经济学人的在网上爆出一则令人振奋、发人省醒的新闻:
“当共享单车公司们忙着清算退押金时,一个缅甸人,自费购买了上万辆废弃共享单车。改造后免费送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使用。”
这个绝好的消息和爱心公益活动,给奄奄一息的共享单车带来一线起死回生的希望,给那些陷在共享单车漩涡中的人们照进一片温暖的曙光。
这个公益活动的发起人迈克丹顿温是缅甸的一个青年企业家,今年33岁。他在缅甸曼德勒市长大。曾经,他需要花一个小时走路去上学。
幸运的是,他8岁那年随父母移居到新加坡。在新加坡从小学读到大学,从南洋理工大学商业管理专业毕业后,2010年他带着独特的梦想回到祖国。
五年后,他的公司办得越来越壮大。他勤恳奋斗,不是为了改变自己,而是为了改变那些无力改变自己的人。
因为他看到走路上学的孩子,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要花上两三个小时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雨季的时候,孩子们踩在泥泞道路上花的时间会更多。
在缅甸5000万的人口中,有900万都是学生,但每年都会有很多学生因为路途遥远和贫困而辍学。
他深切地知道,贫困是阻碍孩子们获取知识的最大原因。他时时刻刻挂在心上:要改变这种状况。
他在新加坡随处可见无人看管的自行车在各种公共场所生锈。一边是资源过剩导致的浪费,一边是因为贫穷导致的资源严重不足,巨大的差距让他感到很心痛。
富有爱心的迈克丹顿温从这里看到了希望,他说“在这里,它们是废铁,如果能运到村里,它就是未来。”
他知道知识是摆脱贫困最有力的方式。为了让更多贫困孩子圆读书的梦,于是,他便发起了“少走路”运动。
经过他的努力交涉,在2019年4月末,花了40万美金,终于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买到了1万辆废弃共享单车运到缅甸。其中一半是自己支付,另一半则源自其他公司的赞助。
他知道,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会经常带着自己的弟弟妹妹一起上学。做事细心负责的他在单车后面增加了一个座位,再改造后免费送给13岁至16岁的中小学生们。
当孩子们看到一辆辆漂亮的单车时,无不欢欣鼓舞,脸上像花朵一样绽开了无比高兴的笑容。
以前孩子们一小时的路程,现在只要15分钟,大大缩短了在路上耗费的时间,可以把这些剩余的时间更好地用于学习。
变废为宝,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为贫困的山区教育事业做贡献,迈克丹顿温感到无比高兴与自豪。
在他看来,教育是摆脱贫困最好的方式。这一万辆单车,只是“少走路”的开始。他说,要在未来五年内,回收10万辆共享单车,让更多的“城市垃圾”发挥它本该有的用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没有后顾之忧地接受教育,能一路骑出贫穷,开启崭新的人生。
他认为“也许我不得不花掉更多的钱,但这些单车也能帮助更多的人,而不是浪费。”
在和新加坡方面沟通的同时,他也瞄准了中国的废弃单车市场。
今年3月1日,他在Facebook上发布了一张求助帖,希望能和中国的企业取得联系,为中国的废弃单车找一个新的归宿。
共享单车设立的初心是解决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现在,废弃的单车被用于帮助解决缅甸贫困儿童上学的最后10公里,距离被延长,爱心得延伸。
2.
外国人能做到,相信中国人也可以做到。
单车有价,爱心无价。重生的不只是单车,还有改变命运的希望。
希望每一辆被丢在垃圾场的自行车,都能找到重生的地方,废物利用,让爱重生。
我们祖国幅员辽阔,贫困山区多的是,把那些堆积如山的废弃小单车进行二次改造后,免费赠送给那些贫困的孩子们。
让他们也高高兴兴地骑着单车上学去,让他们甜美的笑声回荡在山路上,开开心心地坐在教室里学知识学文化,将来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
不要让那些曾经风光一时的共享单车成为真正的垃圾臭狗屎。
小单车重见光明的时刻即将到来,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