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5年,因为喜欢烘焙,和朋友开了一家儿童手工烘焙DIY的小店。最受欢迎的是造型饼干,一份36元,可以做各式各样可爱卡通造型的饼干。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配合,从揉面、挑选饼干模具、造型到烤制完成,最快也需要一个小时,慢则需要2—3个小时。
烘焙是个极其考研耐心的工细活,面团揉的时间长短和力度都会直接影响饼干最后的成型和口感;也是项极其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小手工,通常最后作品的成败会与父母的耐心直接挂钩。
我喜欢周末去店里烤点新学的新品,在等待烤箱的过程中,坐在吧台观察顾客间的亲子互动。
店里来的多是3—5岁的孩子,正是活泼好动坐不住,也是好奇心最强的阶段。我看到,大多数孩子都是在保持了十多分钟新鲜感后,开始满地跑。最后或是放弃离开,或是剩下大人独自结束“残局”。
但也有能做两个小时还意犹未尽的孩子,有点像《爸爸去哪儿3》里面的夏天,可以和爸爸在密闭的录播厅待几个小时而不枯燥。我曾看到过一位爸爸陪孩子来给妈妈准备母亲节礼物,父子俩悄声商量着要如何给妈妈准备惊喜,妈妈喜欢什么图案,暖心到爆。
我细细观察了下,凡是父母陪伴来的,夫妻感情好的孩子性格也好,阳光有爱心;凡是全程陪伴孩子动手并耐心引导的孩子,最终的饼干都富有创造力;凡是暴力呵斥孩子的,往往调皮叛逆,大人总是气个半死;凡是把孩子寄存在我们这,自己去逛街的,孩子多数沉默寡言;那些给孩子一顿拍照后开始埋头玩手机的,最终结果要么是收拾“残局”,要么是到处找孩子。
你是什么样子,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子,就像一盆悉心剪枝才会灿烂绽放的花。
02
今年五一劳动节,一位约莫50多岁的奶奶带着三个孩子逛到店里,应该是在商场买东西路过。三个孩子缠着要了一份造型饼干,她边从裤子内袋掏钱买单,边抱怨价格太贵,还不忘回头呵斥三个孩子正欢心雀跃玩着饼干的孩子。
招呼完,我开始埋头在后厨房忙着烤溶豆饼干。小长假顾客有些多,烤饼干时排起了长队。一忙,溶豆被烤焦了。
端着一盘出炉的饼干准备倒扣放凉,一抬头看到一个约6、7岁的小男孩正呈八字形趴在柜台上埋头吃着那盘烤焦的溶豆。一是担心柜子会被压塌,二是那盘溶豆本是我要扔掉的。见我朝他走过去,小男孩有点惊慌,开始大把大把往嘴里塞烤焦的溶豆,直到被奶奶一把扯下来。
我赶紧过去解围,这些是烤焦了的,你如果喜欢吃,我这里有没有烤焦的。小男孩肩膀缩着,把头深深往里埋,怯懦着,不敢往前。
他们來的较晚,排到他们时,已经临近5点。奶奶一直催促我快点,不然会赶不上回家的末班车,一边骂几个孩子要玩个这么费钱费时间的玩意儿,嗓门很大,三个孩子怯怯地站在一边,低着头。
第一盘饼干刚从烤箱拿出来,就被三个孩子抢光了。刚出炉的饼干其实并不好吃,但他们吃得特别香。我带着防护手套还是烫手,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吃下肚的。
第二盘出炉之前,奶奶给每个孩子拿了一个打包盒,叮嘱剩一些回家吃。第二盘出来的时候,三个人打起来了,最小的妹妹尖叫着放声大哭,小男孩被扇了一巴掌。
一份饼干不多,每人拿着零星的几块如获珍宝。在奶奶催着走的时候,小男孩还在趴着吃我盘烤焦的溶豆。见奶奶挥着巴掌过来了,小男孩赶紧塞了一把放嘴里。不料,跑得太快,打包好的饼干全部倒在地下。他边捡边吃,开始有家长说地下脏不要捡,奶奶脸面有些挂不住,扯开嗓子开骂:不要了,快走。
小男孩哪里舍得,捡的更快了。见状,我招呼他过来,从柜子装一些给他。离开时,路过掉落的饼干处,他还是把地下的饼干以最快的速度一块不剩捡起来,边走边往嘴里塞。
那一刻,深深刺痛了心底某个柔软处。我猜想,他们应该是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也许是为了让他们生活的更好而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03
一个小妹妹最近从东莞回来决定把孩子接过去了,小两口在东莞打工,无暇顾及孩子,只好放在农村给爷爷奶奶带。今年孩子两岁多了,每天痴迷动画片,各方面开发都比同龄孩子弱。爷爷奶奶话不多,新式教育也不太懂,她担心孩子这样下去会被耽误,还是决定带在身边,哪怕辛苦点。
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人把孩子交给父母,甚至交给保姆的理由,美其名曰:不输在起跑线上。
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至老。意思是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秉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里、行为表现,而到7岁左右,可以预测他一生的状况。
什么是起跑线?在我看来,父母才是他真正的起跑线。从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到进入幼儿园,这三年是真正的起跑线。他需要通过你的一言一行来认知、感知世界,他的每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都来源于你的言传身教。你陪他读书、教他习惯、授予道理,他才可能养成好习惯、懂礼貌。
可现实是,你把时间给了手机,给了应酬,给了玩乐,自己一年到头都不翻书、出口成脏、脾气暴躁,然后在他长大的时候,你开始指责他不懂事、习惯不好、学习不好,你开始拿别人的孩子和他作比较,你拿高标准要求他。
为了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你送他去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老师,希望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但是,必须很残忍的告诉你,他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有科学研究显示,到3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就变慢了。
为证实3岁在一个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别具一格的试验观察。
实验表明,一个人对3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吸收。这意味着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就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将会形成相应的性格。和其朝夕相处的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