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元节,在我们老家也称为七月半,在我的认知里,过七月半的时间是最乱的一个节日,这是为什么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因为在我们那里不同的人,过七月半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家一直有一句古话是这么说的,“平阳三,本地四,畲族五,乞丐六”,这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在我们老家,七月半是分四天来过的,平阳人是七月十三就过七月半的。
所谓平阳人,就是我们这些讲浙江平阳话的人,据说是几百年前从浙江平阳搬迁到福建,也就是我老家那一带的人,所以本地人都叫我们平阳人。
前几年我帮一个老人家整理古籍的时候发现,这的确是事实,而且我们讲的平阳话和浙江平阳甚至温州话、乐清话都相差无几,完全可以通话。
本地四,就是指当年的土著,讲闽东语系的人,他们的七月半是在七月十四过节的。
畲族人,就在我们附近有一个就是畲族乡,他们是过七月十五的。
十六是乞丐过的七月半,为什么乞丐是十六过呢?
按照我爸爸的意思说,乞丐是靠乞讨为生,所以他们在讨了平阳人、本地人以及畲族人的好吃的以后,他们也可以像模像样地过个节了。
首先这个节是要祭祀的,也就是要祭祖先的,所以我们还有一句古话叫做“年不看,节不看,全看七月半。”
在我老家过年,也就是除夕那天,一定是要祭祀的,清明节是要上坟祭祀的,而这个七月半就是在家里祭祀的。如果祖先错过了过年和清明节,那么他们就就只能指望七月半的祭祀了。
所以七月半是比较隆重的一个节日,每家每户都会祭祖,而且烧很多纸钱。
七月半烧纸钱,这一习俗,在客家地区也流行。他们往往会沿着马路的两边烧纸钱,听说是这为了祭祖,也是为了祭祀那些无家可归的游魂。
一些比较虔诚的信 徒,往往在七月半的晚上会沿着长长的马路一路烧纸钱,以慰籍那些游魂,这是算是一善举吧。
所以,在七月半的晚上,大人往往不允许小孩随意外出,以免发生不测,你懂得。
所以在我们这里,七月半也被称为鬼节,因为它都和祭祀相关,这样的称呼也算特别贴切。
说完了祭祀,我们再来说说有关七月半的美食。
在我们小时候,七月半是要做九层糕的。
所谓九层糕,就是把粳米碾成水浆,然后一层一层薄薄地倒在蒸笼上蒸,一遍又一遍,甚至不止九层,有的多达11层甚至13层。
当然层数越高,就越考验家庭主妇的能力,因为那么多层,你既要保证上面的熟透,又要确保底层的不会因为时间过久,而变得稀巴烂,所以这绝对是门技术活。
而且不同的人家还有不同的讲究,有的人家做成甜的,有的人家做成咸的,不同的口味,做法也不尽相同。
在客家地区,七月半集中在十四和十五两天。他们是吃糍粑的,所谓糍粑,就是把糯米蒸熟后,用捣臼锤出来的那种,特别柔软,口感也不错。
经过九九八十一捶,甚至更久,糯米就就变成了面粉团一样柔软的白粿,用手把它揪出来一团,蘸上香喷喷的粉剂,它由花生、黄豆、芝麻等炒香了、捣烂了,再加上白糖制作而成,白粿沾上粉剂,就变成了软糯香甜的糍粑了。
当然,有的人家也做带豆糕吃的。这带豆糕的做法和我们老家的九层糕有点类似,只不过它加上了带豆而已。
总之,七月半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叫法,过的时间也不太一样,而且吃的东西也不尽相同,但唯有一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祭奠祖先。
所以中元节,在我们南方既是七月半,也叫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