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东望芙蓉缥缈,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
情知道、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二三子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东路。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
大意是:吹箫的人已经走了,月影还徘徊着,空怀承接着甘露。向东望去,缥缈的荷花池,仿佛注入了寒光。去年在半夜梦见在江上,斜倚着高高的桅杆,不时地赋诗填词。角声茫茫,尽兴返回,悄悄地,没有惊动鸥鹭。谁知道明年又会在哪里?徒然等待客人的黄鹤楼,尘波如前。二十四桥,还记得杜牧书记吗?哥几个儿还是这样啊,不是当官,就是隐居。抬头低头的人间,无限的悲欢离合,不变是只有期盼团圆的心。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是更是诗人的节日,尤其是羁旅诗人。须溪此词便作于中秋,是一首羁旅词,表达了词人对漂泊无定的感叹与对团圆的期盼。至于还有没有其他暗含的意思,肯定是有的。词人本身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内心肯定有着今人体味不到的心酸,“歌诗合为事而作”,词中要是没有所指,那是不可能的。我们今天学习诗词,要了解词人所处的时代,感其所感,但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创作方法,古为今用。我看到过一些网上对此词的解读,有些地方觉得不妥。比如“桂影徘徊”,“桂影”译成了桂花树的影子,这就有点可笑了,起句的吹箫人,定是月下吹箫,人去了,月还在徘徊,这是多么自然啊。况且联系下片的”二十四桥““杜书记”,分明是化用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因此,桂影此处就是指月亮。再比如“荒杯”,翻译成了收成不好的年成,我没有找到荒杯也年成不好的直接证据。诚然,词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年成肯定好不了,荒或有暗指吧,但联系上下文,中秋佳节,漂泊在外,借酒浇愁是有可能的,那么荒杯是否指荒凉的夜晚里空空的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