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八年,正月二十三日,阴云密布,天降大雨,百姓跪地痛哭。
一个人被押往崇文门外,他回首看了这座他曾拼死保卫过的城池最后一眼,然后从容地走向了生命尽头。
对于这场结局,史书记载:天下冤之。
他被杀之后,锦衣卫去他家抄家,却发现他家里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唯有正屋锁得严严实实,他们认为这定然是藏匿财宝之地。
可打开一看竟发现屋子里只有两样东西——蟒袍和宝剑,这是皇帝所赐,锁在屋中从不让家里人拿出去炫耀。
见到这一幕,抄家的官员都忍不住掉眼泪。
他就是千古第一名臣——于谦。
他曾挽大厦之将倾,却被小人诬陷,惨遭杀害。
他曾处尊居显,却从不攀附权势,为官清廉。
但是如果你读过他的那首《石灰吟》:
“千磨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犹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就自然能明白他所做的选择。
而这首诗,也成为了他这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01.年少之时,选择前行目标
洪武三十一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逝世,同年,一位男孩出生。
或许是天意,因为这个男孩的诞生,在后来将会为明朝续命200年,
这个男孩就是于谦。
于谦出生于书香门第,祖上世代为官。
少年时期,于谦刻苦读书,志存高远。
他不光四书五经,他还爱读兵法,这也为他后来带兵作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读书之外,于谦也有自己的偶像。
他的偶像就是抗元英雄——文天祥。
他还为其写了赞词:“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他将这位偶像的画像挂在了书斋里,整日膜拜,立志要成为像他这样的人,从此他便有了前行的目标。
历史证明,好的偶像能够激励人们前行,对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塑造有莫大的影响。于谦就是如此,他将用自己的行动向这位偶像致敬。
永乐十九年,于谦顺利考中进士。这也预示着他将踏入仕途,走进一片新的天地。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被任命为御史。
待高煦出降,宣宗让于谦数落他的罪行。
于谦义正辞严,声音洪亮,在于谦凌厉的语言攻势下,这让本就心虚的朱高煦更是战战兢兢,头都抬不起来,自称臣罪该万死。
于谦也因这次机会,“一骂成名”,得到了宣宗的赏识。
如果说机会可以靠一个人的运气而来,那么最终只能靠实力才能留下。
02.为官期间,选择两袖清风
宣德五年,宣宗越级提升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
于谦到任后,立马走访了所有管辖地区,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书。
一年上书好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在任期间,他为官清廉,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他威名远扬,连太行山的土匪都不敢露面。
宦官王振掌权时期,百官争相巴结,地方官按例进京奏事,多少都会带点东西。
这种现象似乎早已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惯例。而于谦偏偏成了特例,每次进京奏事,都空手而去。
有人劝他说:“你即使不带金银珠宝,也要带点土特产吧!”于谦却潇洒一笑,两袖一甩,镇定自若地说:“唯有清风。”
还特意写了一首诗《入京》:
“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志向。
王振知道这件事后,自然不会善罢甘休,随便就找了个理由便要判他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
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于谦这个人不能动。
百姓得知于谦将要判处死刑后,一时间群情激愤,联名上书。
平时耀武扬威的王振哪见过这阵仗,于是只好撒谎说抓错人了,此于谦非彼于谦。
他要抓的那个于谦和他有仇,给自己找到了个不怎么好看的台阶,就把于谦给放了。
于谦放出来后,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得知于谦要走后,纷纷伏在宫门前,请求他留任。
来挽留的人数以千计,宫门前被围的水泄不通,皇帝只能顺应民意。
有人为官可以只手遮天,中饱私囊,以此满足欲望;有人为官可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此征服民心。于谦选择了后者。
事实证明,前者搜刮的钱财,最后成了致命一击的罪证;后者征服的民心,最后成了刀枪难入的铠甲。长期来看,后者比前者更有价值。
03.危难之际,选择挺身而出
正统十四年七月,也先大举进犯。
明英宗不顾于谦和邝埜的劝谏,在王振的怂恿下决定亲征,结果却在土木堡被俘,明军也损失惨重。
朝廷上下大为震惊,不知所措。
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南迁。
眼看瓦剌军就要入京,文武百官人心惶惶,既然打不过,那就跑吧!
在逃跑与抗争面前,选择南迁的人占了大多数。
“提议南迁者该杀!”
此时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在混乱的场面中显得格外清晰。说这话的人就是于谦。
于谦说:“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一旦南迁,明朝将丢半壁江山,大势已去,就如同宋朝一样。
于谦掷地有声,惊醒了那些试图逃跑以此保命的大臣们的美梦。
后来,这一想法,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
在国家危难之际,活下来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但也有一些人,在他们看来,国家的存亡比自己的生死更重要!
也正是他们的挺身而出,带来了这个国家最后的希望。
最终,在于谦的坚持下,摄政王郕王同意了于谦的提议。
由于当时于谦任代理兵部尚书,又是主战派,朱祁钰便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于谦。
虽然于谦大权在握,但以现在的能力还不足以与瓦剌军抗衡。
一方面是士兵的问题,土木堡战役明军元气大伤,精锐部队在那一场战役中全军覆。
于是,于谦决定从各地调兵,日夜制造武器,操练军队,迅速提升战斗力。
另一方面是粮食的问题,如果要长期作战的话,京城储存的粮食不容乐观。而在离北京不远的通州储存了大量的粮食。
于是,他下令让所有四面八方的受召军队进发时应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运送至京城,并发动了大量百姓前往通州取粮。
准备工作做好了,但是这场战争,还缺少一样最关键的东西,那就是——信念。
一个人的信念可以带来希望,但只有共同的信念才能创造未来。
九门为京城门户,其中八门于谦都派遣了守将者,而最为重要的也最为危险的德胜门还没有宣布镇守者。
因为他将这里留给了自己,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此战,我与诸君共存亡。”
在开战前,他发布了最后一道命令: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此决定一出,在场的人都都瞠目结舌,在他们眼前的这个人早已不是那个弱不禁风的书生,而是一位杀伐果决的将军。
因为这道命令意味着:
“此战,要么胜,要么死。”
从以前的一蹶不振,到现在的殊死一搏,于谦将自己的信念传递给了所有人。
想到土木堡战役被敌军杀害的亲友,明军的斗志被瞬间点燃。
这种信念是瓦剌军所没有的,因为明军要守护的是他们自己的土地,他们所做的是为了报血海深仇。
而瓦剌军只是想来掠夺点土地财产,犯不着拼命。
结果自然显而易见:明军奋勇杀敌,瓦剌军节节败退。
北京终于守住了!
力挽狂澜,除了要靠敢为人先的勇气,智勇双全的实力,还要靠义无反顾的决心。
04.生命尽头,选择坚守气节
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明英宗复辟。
于谦被曹吉祥,石亨等人诬陷入狱,并在这些人的唆使下,明英宗以谋逆罪将于谦处死。
曾经于谦为这个国家浴血奋战,最后反被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冤杀,这样做真的值吗?
其实,答案已经藏在了《石灰吟》那首诗中。
既然身负重任,就应无惧艰险,首当其冲。人生在世几十载,唯有气节能立于天地之间。
当年明月这样评价于谦:“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而如果他还能做出一些成就,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于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于谦被杀之后,英宗也十分后悔,在临终之际,嘱托自己的儿子要给于谦翻案。
明宪宗继位后,立即为于谦平反,还赠给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
时间,最终还给了于谦一个公正的评价,也向世人证明:气节不可磨灭,英雄必将不朽。
时过境迁,斗转星移,王侯将相皆成故事,金银财宝也都为浮云,唯有先生的气节,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它就像一道光,为许许多多的人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愿我们都能坚定地做出自己的选择,义无反顾的去承担选择所带来的责任,此生也能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