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芳华》小说已经是在两个月之前了,许多细节都记不起来,但电影里的一幕幕总能勾起书里面的无数回忆。
一个好的电影、好的故事大约是丝毫不会因为剧情已被告知而逊色的,因为感人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里直戳人心的那些情感,千百年来,不曾改变。
向来不懂得如何写影评,不如就从几个动人的片段来说说它吧。
第一个片段是刘峰将萧穗子的父亲捎来的东西递给她,她抱着东西哭了起来,说:“我爸爸终于平反了。”书里没有这个情节,电影里的这个情节却加得恰到好处:心酸、欢喜、对父亲和对自己的心疼,以及终于可以在文工团女兵面前扬眉抬头一次的心情,全被萧穗子这一刻的泪水所诠释了。
萧穗子在文工团的地位仅高于可怜的何小萍(原著为何小曼),哪怕父亲平反也不过如此,电影里没有刻意去体现这一点,但是那个演员眼神里有意无意的天真和怯懦却时时有意无意地提醒着这一点。
但她的遭遇,已经比何小萍好千倍万倍了。萧穗子领到包裹的那一天,何小萍躲在被子里给父亲写信,等来的是一封遗书。
仿佛一个受尽委屈的孩子终于得到大人谅解,而还有一个孩子,连被责骂的资格都没有。
第二个片段是刘峰被下放到伐木连,小萍去送他。此时的刘峰已经从一个被大家视为“神圣”的“雷又峰”变成了虚伪下流的流氓。大家曾如何自然而然地享受着他带来的好处,如今就如何自然而然地唾弃着他。他有朋友吗?为什么只有何小萍来送他?
一向忍受着众人欺凌白眼忍气吞声的小萍,却在刘峰走之前的前一天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喊:“明天走的时候叫我,我送你!”这何尝不是她对所有人的反击?而离别的时候,她看着刘峰的背影,始终没能说出那句:“你能抱抱我吗?”是“你能抱抱我吗?”而不是“我爱你。”
相惜,与卑微的爱。
第三个片段是文工团的最后一场演出,随精神病院而来的何小萍也在台下观看,她当时已经疯了。一年多都不曾对外界有过任何反应的小萍,在看到台上她苦练无数次的舞蹈、听到无比熟悉的音乐时,不由自主动起来,走到外面的夜晚里,独自一个人舞了起来。
她忘记了爱过她又随新家庭一起抛弃她、嫌弃她的母亲,忘记了黑暗里唯一给她温暖的刘峰,独独记住了这一支舞。这支舞,代表的是她的芳华。从刘峰带她来文工团的那天,她就见到了那一支舞,她满心欢喜,看着眼前排练的漂亮女孩子们,以为离开那个讨厌她的家庭就可以有充满希望的新生活,可她成为了她们和他们的笑话。只有在跳舞的时候,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她努力而又专注,享受着期盼,成为世界的中心。唯那一瞬,她的心是自由的。
她在银幕里跳着,眼神澄澈又充满希望;我在外边看着,止不住抽泣。
绽放的芬芳年华。
有人认为《芳华》不过特殊时代青春片,不以为意、满是抨击。且不去说那个年代的独有,也不说战火里的挣扎,和那时候人们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力,但说青春本身,就足以让人一歌再歌。
他们的芳华如此,那我们呢?我想起高考前一个文静的男生在台上唱了一首疯狂的串烧,台下的我们哭着笑、哭着唱和。高中、大学、年轻人的无数情愫和热忱,可也是带着我们这个年代印记的芳华?
终有一天,我们也将老去,被新一代人忘却、遐想、打扮的芳华尘封。
郦波老师说:“一个人不可能经历所有情感,一颗心却可以感受另一刻心。”因而故事何以动人?
答曰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