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文联举办第十九期文艺家读书班。我有幸成为学员中的一名,得到一个到浙江大学学习的机会。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座落于中国文化名城,风景秀丽旅游胜地杭州。浙江大学前身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西式高等教育学校之一。
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举办学校七年,1946年秋迁回杭州。
我们这期学员班一共八十五个人,分别来自南通地区管辖范围内的八个市县。
学员有作协,音协,曲艺。舞蹈,戏剧,画协,杂技,装裱,评论家协会等十几个部门的艺术家们!
举行过隆重的开学仪式。我们这些老少不一,高矮不等的学生们,由老师引导下鱼贯走进教室。然后在写有自己名字的位子下依次坐下。
每个学员前面都有一本教材兼笔记本,一只圆珠笔。又闻到了这种油墨香,心中没来由的有一丝激动。我又要做一回学生,用这已经僵硬了的手指,拿起小小的笔写字!
第一节课由博士生导师潘立勇教授讲《美学与艺术鉴赏》潘教授讲课时情绪饱满,所举的例子丰富生动,再加上大屏幕上投放的资料,让他的课显得活泼而生动。听他的课让人受益非浅!
下课时已经是五点三十分,在教学楼外,我们又碰到一批和我们一样,到浙大学习的外地学员。也是高矮不一,老幼不等,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眼睛里都是求知的愿望。
校园内人来人往,却是极其的安宁平静。学校的西大门就是热闹的庆春路,每天来来往往的车子不计其数,学校小路上也有校车和小轿车通过,身处这闹市之中,我却不曾听到一声汽车喇叭的声音。可见这里的人文环境何其优雅!
第二节课听杨杰教授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政策分析》。杨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述了文化在产业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只有那些有文化底蕴的产业,才有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之力。
以及文化传承,这是重中之重,一个没有传承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失去文化传承的民族是极其危险的。
杨教授的课让我知道,有知识的人不代表有文化。文化包涵了各种知识在理面。理发师的一技之长,农民一代代积累的优秀经验,厨房们精心调制的菜谱都是一种文化。文化并不是你读了多少书,拥有多少证,文化是一个人一生的学识和修养。
而文化的传承又是摸不着,看不到的,它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以身作责,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像地下的泉水在一点一滴的渗透和吸收!
古人言,听君一昔话,胜读十年书,现在也有人说,多读书,多旅行,多听老师讲课。无论古人言还是现代人所提倡,都是很有道理的。有些疑问久久缠绕在心中,找不到人解惑,又无力自解时,听到老师的讲解,心中顿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那种愉悦是无法言语的。
下午,学校组织学员去参观梦想小镇。我因为穿了双不合脚的鞋子,走起路来痛苦之极,加之对晕车的恐惧,于是放弃了难得的参观学习的机会。
一个人在华家池小区走走,华家池是浙大七个校区之一。华家池校区环境幽雅,花木繁茂,是高校中环境最优美的校园。《国家人文地理》一书,把浙江大学华家池列为中国高校六十六个最美校园之一。
华家池现有水面四十八亩,池的四周有小孤山,小三潭印月,小苏堤等景点,素有小西湖之称。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如今的华家池是全国有名的干部培训基地。每年为各行各业培训各种人才。校园内有高大的梧桐和香樟树,虽然是人来人往,却是十分的安静。置身于这浓郁的书香墨气之中,让人顿时忘了生活中的烦恼和负累。
只是脚上的鞋在时时提醒我不宜多走路。我只好走走停停。不合脚的鞋像不喜欢的工作,像交了不合适的朋友,像不和谐的婚姻。那样的让人痛苦不堪,有时我们可以抛弃,放弃,有时只能忍受。
比如我现在,就只能忍受着这双美丽的我喜欢的鞋子,给我带来的痛苦折磨!
上大学是我从小到大的愿望。由于各种原因,我很早就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一直因为自己知识困乏而感到惭愧和自卑。这次浙大之行虽只有短短三天,以人之一生三万天计,三天时间微乎其微,大可忽略不计。
三天时间我也许什么也没学到,老师讲课的内容也沒记住。但是,却无法抹去这三天时间浙大校园留给我的感触和感受,那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温暖。像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一种呼唤,让人无限的向往和依恋。
这三天之行不会让我的生活有任何改变,也不会改变我什么。但是,我知道它已经在改变着我了,让我对知识与文化有了重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