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友边边,最近有些上火,一件极小的事,闹得阖家不欢愉。
老二家生孩子了,婆婆来报喜,上午不太忙,边边在叠衣服,老公周末没上班也在。老公与婆婆相谈甚欢,描述着婴儿出生的模样,言语间尽是欢喜。
边边插不上话,一边听着,婆婆走时,老公边陪着说话边走到车棚那里,边边也跟出来还是插不上话,站在单元楼门口,距他们也就两三米的距离。边边说:“妈,您路上骑车慢点。”
婆婆走了,进门,老公就把边边批了一通:“你妈没教你做人的礼仪吗?长辈走不得送吗?”
边边一下火了:“我没送吗?我哪点做得不对?不就没送到跟前吗?你们两个说话我插不上话,我不也说了“妈您路上慢点”!我妈跟我弟走时,你哪次跟到车前说“妈,您慢点走”?”
就这么吵吵起来,婆婆还没走多远,边边电话打过去:“妈,您儿嫌我不懂礼仪,我妈没教好我,我回家找我妈学好再回来!您也把您儿领回去,把脾气改改,什么时候脾气改好了再送回来!”
言外之意,各找各妈!
婆婆回来好一场安顿,老公给边边转了个两千的大包,才算过去。
第二天吃饭不知道怎么又聊起这事翻开了旧账,一个不服软,一个有理特委屈,又干了一仗。恼人的是,婆婆学聪明了,怎么也不接边边电话,老公打才接,边边那个气啊,火上浇油,两个人吵架升级!一天两天,冷战。
边边说,你妈总有用我那天,打电话不接,将来她老了,只有两个儿子,看她用不用儿媳妇!
也是气头上的话,两个人的吵架祸及三个人。
最后是老公请了一天假陪边边算是过了这件事。
起因,边边做得没毛病,送,讲究礼仪。
送人到楼下,以至方便行走或者行车的地方,甚至小区门口,那意味着待人的热情,又或者如果是至交好友恋人则暗示着内心的依恋与不舍。
这就想起梁实秋在《送行》中说:“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是赏识那种心情。”这里的朋友指的应该是林语堂,尾句原话是“我都会去接你”。
这里的不送,不是真的不送,而是难以面对离别的痛——挽留不得,离开又不舍——情义深深在其中了。
如果不必送到楼下,至少看着对方走远拐过楼梯看不见,再轻轻关门。想想人还未离开门口几步,那个厚重的门就“砰”的关上,听在离开人的心上,怕是一哆嗦吧,得是多不受待见啊。
目送远去,轻轻关门,不止是一种礼仪。
还有对离别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