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我的大学刚开始,因为孙中山手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笔迹历历。
2001年夏天,我收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就像拿着一块“鸡肋”:考古?让人感觉有些神秘,但心里总怀有一丝疙瘩:毕业后好找工作吗?不去?谁保证重考就一定能上北大清华? ==>ddzy8.vip
家里的经济情况已经不允许我复读,无奈之中我决定拾起这根鸡肋:去了再说。世事难料,那时我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两年后我从考古转到了中文系;再两年后,被保送上了中大中文系的研究生,当拿到红色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我竟然有一种感觉:我的大学才刚刚开始。
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区
珠海据说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
中大珠海校区就位于珠海的一座小渔湾畔,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有点像度假村,每日置身其中,感觉鼻子里呼吸的都是清新的露水和凉爽的海风。
珠海校区的教学楼,被誉为“亚洲第一长”的教学楼,像一节节巨大的洁白的列车车厢,分为BCDEF五个区,可以容2万多学子在车厢里钻来钻去。第一天上课,我们就被标有一串字母和数字的课室弄懵了:不同的课程要到不同的课室,一会儿B203,一会儿E513,上上下下,还不能搞错方向,这让方向感颇差被誉为“路痴”的我大吃苦头,常常转得晕头转向。
在珠海校区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由。这里远离市区,没有太多的喧嚣和浮躁,老师们上完课就“拜拜”,一溜烟回到广州;学生们就“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一座现代化的13层的图书馆,大部分日常事务由勤工俭学的学生助理来运转。
“自由”还有一个体现:这座“度假村”没有围墙,和周边的小渔村、海滨公路联为一体。犹记我和几个“死党”泡图书馆,趴在地上一本又一本地翻阅那泛黄的考古报告。该吃饭了,我们一队人骑上自行车,兴奋地朝小渔村进发,在附近的“东北饺子”馆美美地吃上一顿,比在学校食堂里吃更方便、更实惠。
清晨我喜欢跑步,往往会碰到学校附近的阿公阿婆叔伯阿姨,绕着校道跑步锻炼;傍晚,常有居民推着小孩在学校的草坪边漫步,和草坪上围坐欢笑的大学生融为一体。
猜猜六千年前的头盖骨是男是女
虽然不太喜欢考古,但我决定:不管怎么样,先学好它。
国内的考古专业大多属于历史系,中大人类学系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将考古挂到了人类学系的门下。
人类学是什么?上了第一堂课,我才知道:人类学不仅研究现存的文化,还研究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在美国人类学是一门显学,被许多高校列入必修的基础课程。
第一次听考古学的讲座,一踏进教室,我就被老教授讲台上的一堆黄色的骨头吓坏了,那不是影视画面里才看到的骷髅吗?老教授极其认真地捡起一块块骨头,“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6000年前的祖先,这是头盖骨,这是四肢骨。”我们不怕了,最初的惊惧也渐渐转化为好奇,纷纷凑上前去。
“祖先”的骨头有些发黄,老教授说那是经由保存的药水多年泡的。教授让我们猜这具骨架的主人是男性还是女性。有的说“男性”,有的说“女性”,都是瞎猜的。老教授说:“头骨的下颌骨有一个角度,角度大且宽厚的就是男性,反之就是女性,考古学上的性别身份鉴定就是这样得来。”
原来考古学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无味。然而也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以为“考古”就是盗墓、古堡探险之类。考古的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和一整套考古技术,比如说辨识史前动物的牙齿。
“河马……右上门齿;狍子……左下臼齿……”这是一次平时小测验,我拾起牙齿“观摩”了半天,小心翼翼地回答。
“错了,只有反刍的动物才有臼齿,像牛、马,但狍子是不会有的。”教授很严格,连方位也不能说错。期末成绩又被扣掉几分,惨!
借助海滨渔湾的有利的条件,为了探索旧石器时代的奥秘,课堂老师会带我们去海边,就着沙滩边的石块敲敲打打,亲身体验古人打制石器的乐趣。多多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