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期末考试,我又是外出监考。考场里四年级和二年级同桌,三到六年级正常开考,一二年级要推迟半个小时进场,因为他们的考试时间短,就这,还有个别孩子憋不到下场,要去厕所。
考试对于孩子来说,真正的意义在于考试后就可以放假了,真是迫不及待呀。尤其低年级的同学,只想赶快赶快考完好让他回家,甚至来不及仔细看题目。
一年级的试卷要求“读一题做一题”,二年级是“通读一遍题目”,怕孩子们看不懂题意呀。可是,听别的监考老师说,有的一年级同学,老师还没读完题呢,他早都做完了,也不管做得对不对,就开始玩了,摆弄个铅笔啦橡皮啦,在纸上画个四不像的画儿啦,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啦……
我们场的二年级,都开考半天了,突然广播里纠正一个题目的数字:小红的妈妈给她买了一件上衣95元,裤子比上衣少12元,请问一身衣服总共多少钱?把其中的95元改成了55元。
我还在纳闷,何以需要改动呀?同监考的,是位数学老师,她说二年级目前只学到“一百以内的加减法”,那个95,数目太大了。唉,现在的55块钱哪能买一件衣服呀,裤子都买不来,别说上衣啦。
改就改了,孩子们应该动一下脑筋,谁会特意改一个无关的数字不是?可是,后来巡视时,我发现有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43。哦,买“一身”衣服,只需要43元!可真是个理财的好手!过年时让他妈妈带着他去买衣服吧,保准能便宜……
还有去年的一年级数学出了一道题:“你的身高是1.1()”里面需要填单位,有的同学居然填成“厘米”,孩子,你是拇指姑娘啊?再说了,那“厘米”比“米”难写多了,你何必舍易求难呢?
孩子的世界,我们不懂。真的!
我常常给学生说,一个知识点,一定得记牢、记准。可不能走到路上别人问你个问题,你说:“您等会儿,我回家翻一下书。”可不就丢人丢大发了吗?“宁可人前全不会,不可人前会不全。”不能模棱两可,要知道来龙去脉,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班里孩子,让读段课文,不是掉字就是加字或者改字。能顺畅读下来的,没几个。而且,不认识的字也不问三七二十一,咬着半拉儿就敢读!我常说“您们胆子真大呀,不管认识得确切不,就敢高声读!”我都四十多岁了,还时常要请教字典呢!
原来在大王一中,别人都称艳艳为“活字典”,原因大概是几乎别人问到的问题都能随口答出来。可是有一次,樊老师问我“陶行知的四颗糖”的事,我却只知道大概,具体的不太清楚,四颗糖分别是以什么名义给那个犯了错的孩子的。我就直说了,“不太清楚,只知道大概。”樊老师也就没说什么。我回到住室,赶紧翻书查,查清楚了,抄写了一大张的笔记。那时候,远还没有手机百度呢!第二天一大早见到樊老师,恭恭敬敬地把所抄的内容呈上了。樊老师不自主地“咦”了一声——他也许想不到艳艳会如此认真。
真是因为处处留心件件认真,才能成为“活字典”的,不然呢?我又没有长个“电脑”。
考验无处不在,哪里都给你从容思考翻脑子的时间。还是平时多用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