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蕨先生的文章特别喜欢看,那些内心的东西,来不及归类,来不及整理,或者不可描述,都能在他的文章中找到共鸣,或者是更加清晰。今天看的两篇文章,节选一部分,作为备忘录。
《"陌生感"是人体自主疗愈的开关》
“蒙”最是我所喜欢的!
人们旅游、探险、寻奇,都是“蒙”迷热爱。可惜“蒙以求人,蒙自难求”。
“蒙心”不作!蒙生神美。一旦有了些见识,蒙即损坏。因此人们只有到处去陌生的、奇异的地方再找回“蒙”的感觉。
童心就是留“蒙”!圣心童蒙,是以敬天爱人中滋养。愚人之蒙是“困蒙”!
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日日是初日,才是圣品。
把陌生感带回都市就是养蒙。
以前对蒙总是不好理解,看到先生的这段话,突然有些感觉了。孩子对母亲的爱,应该也属于蒙的范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丑和贫属于见识,蒙生神美,所以孩子迷恋母亲,狗迷恋家人,与他们在一起越久的人,他们越发现这些人的神美,不是成人的世界,因了解而分开。如果我们一直能保持蒙的状态,就能做到日日是初日了。
在陌生(不能唤起习惯联想)的环境,关闭了习气,就或许可以激活内在本有的“多重视角”、“不同格位下的思维模式”……,发现自己本有的潜力,本有的智慧,本有的心胸,本有的创造力……
“先生说保持一定程度的全方位饥饿感就是最简单易行的功法。”
“我是在用不得已的方法取类比相。对知识、爱情、事业成就存有一定程度的饥饿感,指的是还有热情。再比如不要过饱,让身体约略有一丝饥饿感,生理机能也会处于积极状态,精力就旺盛。饥饿感就是“热情”、“动力”、“积极状态”的前端。相反慢心、自负就相反了。”
“您还说有五个简单修行要则呢?”
“步履扎实、言语轻柔和缓、节制食欲、行事从容迟应、尽量早睡。我都做不到,但我会努力逐渐做到的。”
“先生还常说陌生感非常重要。”
“在各个方面不断出现的陌生感,是青春、幸福的福报。人一旦啥都无所谓,啥都明白,啥都见过,就完了。不过我强调的是珍惜、保护陌生感,并从品德上生成陌生感。”
“陌生感是福报,饥饿感是积极状态,先生惊醒了梦中人!我们一直以为见多识广、能吃多占才是福报。”
“老师说把“陌生感”灌注在日常,还督促我们启发“格位之明”,我已经有所受益!”
“功效主要就在于“断旧习”、“发新机”,旧习如管注风,力大通远,格位自觉还需要热情、新鲜。”
“既然新鲜“陌生”,如何还要“条融”接洽?”
“日常中存一丝“疙愣”都不是真心发明,随顺中遍洽各方,才是省心。省心有sheng、xing二意,既不造作又兼清明。”
“来去如风,是我当是,无心用全就是禅定。”
“自己体会,修心事勿与人争议。”
“断旧习的最大阻力?”
“社会上聪明人、本事人,害于一个“满”字。”
“知识分子败在那个“知”字!“成功人士”最终输在“能”上。”
念头要“长而辽阔”,心念不能总是周边琐事、人际可以拉近的思绪,要有无法拉近、不在可控与可为的视觉距离的元素;不能都是“理性”、“逻辑”、“话语”可以周全的内容,要有诗意的元素;心念中的情境容得下奔跑、游戏、遐想。
随着心念起伏,身体自然而然的足量运动。这里的诗,也是奇数句短诗,无需对仗、押韵,因为其余部分由天填补。
你没办法跟“文明人”讲明白什么是自然,因为凡是能用语言讲出来的“文化”,他们都懂。于是文明人容易有病。被文明人庄严起来的很多东西,很好,因为它对治着文明人很烂的一面。但他无法理解,这个起源于“功能”的好,比不上原朴的“无”更好。
读过这篇文章,诊断出自己病在“知”上,也试图让孩子知更多,他的不想上学,不是真的不想上学,应该是对上学这种模式,学校的管理方法,最根本的是对我的心境的抗议。他的“蒙”被限制了,提前显出各种相了。这一点,后面还要好好参。刚写到这里,看到杭州疫情,提醒公交出行注意防护。孩子的心,通天啊,一定要保护好这个蒙昧的状态。
《只是切境的言说》
“成功者”修身紧要:一是谦逊,二是专注!
我说“成功者”,指的是心态,或者大伙对他的看法。一个人一旦自以为取得了成就,或者被人们视为有成就的人,就这种意识来讲就具有毁灭的力量。当然这种毁灭也不一定就是让他彻底失败,但至少足以让他的好运道戛然而止。
因此对成功者而言,护身法宝两枚:谦逊;专注。
谦逊是极难的事情。谦,谦卑、恭顺。然而谦卑恭顺不是目的,谦卑打开的是心门。心门洞开,能听异见;能听异见,心不拘执。这是心灵一剂大补药。
专注就太重要了。专注是灵感的起码条件。一颗谦逊的心,专注在根本的事业上,当下就实现了幸福。既是幸福,不惟当前快乐,还制造下一刻的吉祥。这个传导机制是真幸福的秘密。
有过这两项修炼的人会明白,谦虚不招烦恼、能远嫌怨;专注本身就是快乐,专注还能生好运。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成功者,行假谦虚而赚认可,行假公益而享虚名。他们的真诚属于自欺,既是自欺就难道破。他们所专注的,也早就不是初心。
遗憾,名词都被他们毁了,就连初心也不是初心了。
小人心从被人认可获得快乐,中人心从舒展获得快乐,君子从突破得乐。乐于何处,也是命机。
这篇文章,又击中要害。无谦卑,只有傲慢,连道歉,都夹杂着辩解,心门不开,容易执着。至于专注,知道这是重要的品格,不知道专注当下就是快乐,不过回想起来,曾经的专注是真快乐。按照自我的理解,谦虚,心可包容天下,专注,王天下,此刻,世界只属自己,自己是宇宙之王。谦虚和专注,一体两面,谦虚不自大,专注自大。似乎有些理解自闭儿了,自闭儿通常有一种特殊的天赋,源于专注,在自己的世界里称王。自闭儿其实是不谦虚的,谦虚以为着和世界的融合,与外界广泛地打交道而低低矮矮的,谦虚犹如大海,接纳了所有河流的水,也接纳了所有的污秽,污秽他自净,就是我们说的环境容量,他还把所谓的污秽去滋养各种生物,真正的自净,是在帮助他人。只是他的帮助不给人负担,是自自然然发生的。写到这里,又汗颜了,自闭儿,可不是像大海,无论外界给他什么他都默默承受,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丝毫不辩解不反抗,这不就是谦虚么。有些人因为帮助自闭儿而疗愈了自己,他不就是在利他么。自闭儿正是在行无言之教啊,类比天道。
《不断扭曲的“镜面世界”》
人们意识不到他的“不够开放”源自对“我正确”的内在需求。
“先生说到“人生苦谛之世俗直说就是三个错误”。”
“就是人们聚焦的三件事,总是出错!大小、轻重、对错。”
“您再说。”
“人们总是通过纠缠细节、纠缠在感受,而误了大事!人们常常流连于琐碎,而迷失了最重要的方向!人们经常是站在错误的立场、用错误的逻辑,进行对错、真假判断。”
“这也是集谛、道谛的俗说。”
“人们又通过调整自我感受,给它包装了厚而坚固的一层外衣。”
“因为人们需要“我是对的”、“我还不错”、“我有道理”、“我是情有可原”……。”
“先生,人们都是只爱自己的!懂得爱别人才能逐渐变得明智。”
“人要明智必须爱自己!通过爱别人爱自己!通过爱真理爱自己!通过排除舆论干扰去获得、听到内心真实的声音。”
我们一半以上时间都在说服别人、为自己辩护、攻击或批评别人,而这些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十倍正面努力都纠正不过来的。
我们所谓的“世界”、“事件”的时空构造都是建立在时空格局上的,而所谓的时空的主观性藏在了人的“记忆功能”里。人类无力反思记忆本身不过是支持认知的一项功能,直至后来心理学家证明记忆的偏颇、不稳定、易变、受扰、与自我的纠缠。
此刻,再不难理解“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可以不曾发生,刚刚看到的眼前的东西为何一会儿发现它在很远的地方。
这些经验不是随便谁都能有,这些被称为奇迹的东西。但是它在某些人身上却已经成为了一种能力。
获得人们对自己的一条正面看法比获得一条对自己的正确看法,更令我们愉悦。负面评价(也包括他们怀有对我们的负面看法的推测)令我们不安,而负面看法背后可能对应的提升机会并不怎么吸引我们。
在与人的各种接触、碰撞,或者各种评比、比较的时刻,输赢意识占据绝对上风。人性不仅喜欢恭维、焦虑批评,人性害怕失败,害怕公开、公布任何“不如人”的“事实”。“不如人”如果不公开,这种落后在“自我合理化”思维扭曲保护之下,可以接受。然而有人通过任何形式把它公布就令人尴尬,并且人们对因此优越于自己的人产生嫉妒、厌恨或期望他倒霉。其实人们对那人如何取得优越的真实功夫、特质(除非他只是偶像或者离我们生活比较远)并不怎么在意,而聚焦在因为他的存在使我们变得就不怎么成功。
攻击、抱怨、批评社会和他人,背后也是以上原因。因为当你愤青着的时候可以让自己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和更少的“不如人”意识。
就如上面说的,当“结果”比真相和本质更能占据价值观控制地位,就不难理解人们的很多“聪明”、“说教”、“专业技巧”背后都是作弊心理。人们都希望控制比赛规则,希望控制裁判过程,甚至偷偷作弊或者修改比赛结果,而满嘴讲的却是公平、公正、公开。
不要怀疑人们讲价值观的时候是不是认真的,但是人们讲的、做的大体上是给别人看的。对待自己投机取巧和作弊意识从来很少消失过。
以上这些意识基本主导了个人也主导着社会意识。但是这也对应着另一些普遍、基本的现实,那就是人们普遍自欺欺人地生活并不幸福,无论是胜利的也包括失败的。
从容、淡定、简单、真诚地活着,其实并不“吃亏”,相反这才是通往幸福、轻松、顺当的道路。但是这种简单、容易的生活方式,特别稀少。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害怕失败的人,输得很惨的现象。
“先生说“知即不知”?”
“古人讲的“知”原本是“智”,后来分裂出“知”与“智”。今人的“知”就是坐井观天的景象。”
“那智是怎样的知?”
“我说“三证”!你所“知道”的,你自能行之否?若从你之所行可见你之所知,这便是“智”!你所能行之者,能否理上言说?能言说所行遵循便是“智”。心中自有无疑之定,所定便是“智”所。心智提升,三证纠缠和合!于事、于心、于理。”
“先生说“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这与“有本事有脾气”分别究竟在何处?”
“本领成所仗恃,就不大了。”
“先生说读经要学玄奘!读经也是取经?如何取法?”
“大藏经历千百代度亿万人,是异服尺码是无量指纹是读脸扫描,哪一本是你心钥?本本皆通,书书能讲,是经师不是菩萨。菩萨能解群经,然而切境应格当机。”
“取自己那一部!”
“三证便是自取。”
“读经三十万言难道不是自动成儒成佛?”
““述而不作”岂止百万言!无量宝藏,钥在三证。所谓三证,尽在一心。所谓一心,就在西天一路。”
“有些和尚动不动就背古语拗口的,让你对不上。”
“三证具,有无所知,无所不知。看他去读!都是善音。”
“三宝“戒定慧”如何也是“佛法僧”的呢?”
“僧以戒是!法由定来!还有什么说道?西天地图,攀登徒步,移步异景,从行者可说,从进取可说。”
“请教先生《学而第一》正义!”
“破“色难”。是难破所破之能破。”
“如何说“知易行难”?”
““四勿”是钥!勿臆、勿必、勿固、勿我。”
先生每一篇文章,细读,都是对症良药。事情可以不曾发生,只要心不挂碍。总是过不去的坎,还是心的羁绊,还是想证明自己对别人错,比如我说婆婆,比如我说老师,记着他们的所谓的错,来证明自己是对的,从而禁锢了自己,举步维艰。
“获得人们对自己的一条正面看法比获得一条对自己的正确看法,更令我们愉悦。负面评价(也包括他们怀有对我们的负面看法的推测)令我们不安,而负面看法背后可能对应的提升机会并不怎么吸引我们。”这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负面看法才是宝藏,谁能找到这些宝,心的格位就拉开了。
自欺欺人是常事,如何做到不自欺,还是要通过观察自己,觉自己,除了觉内心暴力,又增添一项,觉不自欺欺人。
“本领成所仗恃,就不大了。”曾经自己有本事又有脾气,那是当时的自我认知,因为有脾气,本事就不大了,现在知道,其实自己是有脾气没本事,从三往上修。
“请教先生《学而第一》正义!”
“破“色难”。是难破所破之能破。”
“如何说“知易行难”?”
““四勿”是钥!勿臆、勿必、勿固、勿我。”
这一段,色难,心不到,难做到啊。真实体会。
知易行难,不主观臆断,以事实为根据。我和别人的矛盾,恰恰出在主观臆断上;勿必,对事物不能绝对肯定,其实也是空性,辩证;勿固,不拘泥固执,兼听则明;勿我,不自以为是。这四勿,路漫漫其修远兮!
《阿甘》
聪明人不做没想明白的事,阿甘做想做的事并在做的过程中迭代明白到底该咋做。
如果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事,尽管赚钱也是牢笼。如果一件事是你真心喜欢的,你早晚能把它做到极致。
“成功的方法”、“不能去做不能成功的事的理由”,是很多成年looser重视、追寻和拥有最多的东西。
当一个人太在意“成功的方法”,他就已经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生活的“旁观者”,而他对自我边缘化的过程与处境毫无察觉。
当一个人拥有过多“否定一个又一个“冒险”、“笨拙”、“没有效益的行动”的理由和逻辑判断”的时候,他就正在丧失着生命的活力。
其实,做事的理由是事后出现的,成功的方法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渐渐出现的。
电影把阿甘设计成弱智的样子,其实阿甘才是智力正常的人。
不信你就去看看身边的人,阿甘模样的人都过的很好并且越来越好,而精明的人、懂得取舍的人过了中年就吊丝到底不回头了。
“有用的总是在你需要它的时候出现”这是一条不容易被领悟却容易被歪曲同时很难被利用的真理。
所谓“出现”其实是恰逢那个关口,你“用于发现的心”才会打开,而平时你的“眼”、“心”是关闭或被占用了的。
所谓“需要的时候”,这个关口也是“一颗心”,是一个真诚的历程的关键里程碑。
平时一直沉潜投入的事业,不管从开始、起点看多么困难,到了一个一个的节点总会似久旱甘霖、柳暗花明。
愚人很聪明,他们通常从一开始就纵览全部历程,“看清”了全部困难,于是放弃了。阿甘“很愚蠢”没那么多欲望,只是一步一步地朝前走,他没有把握,他只是踏踏实实,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最后回头看时,好像成功就一个理由:“我很幸运”。
而被欲望和侥幸支配的策略一般多舛!
世上最多的是议论者、钻营者和随波逐流者。真正主导自我、主导事业的人非常少。
人人都有天赋,天赋是在具体投入的过程中被现场打开的!之前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天赋,于是“放弃了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或者是因为过度测算而荒废了天赋。
天赋对自己也常常是惊喜,是“上天赐福”。其实天赋就在秉性中,你未必了解它,只是做事的时候,通过解决问题创造力就表现出来了。
向阿甘一样,就能把自己预先不懂的做好,因为你都不知道你到底能做到什么,你也不知道你居然懂得那么多,你也会发现空想的那些困难临到现场根本迎刃而解。
可怜的聪明人,来不及擅长,来不及喜欢,就选择了放弃的道路。
我们有无限量的潜能,性格、人品是宝库的打开方式!
“翰澜五功的学习难在哪里?是玄思吗?”
“玄思不易,但这只是少数人的障碍!主要困难有两个地方:一是“圣思都是自我的反动”,人们多数内心(“自我”)抵抗;二是“修心必起于自戒”,时时加以自省,很少人能做得到。”
就这两点,愿力、恒心。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翰澜五功的学习成就直接表现就是谦虚、敬畏的出现”。谦虚、敬畏不是俗嘴所说的那种东西,谦虚、敬畏就是自我局限觉醒的奖品。
成功人士总结的经验有利于自己今后做人做事,对他人利弊参半。教授、专家研究别人成功的本质,据此对人指引利弊参半。
你知道阿甘怎么成功的,阿甘不知道,别人也模仿不了。终究福报是心性德品的事情。精明用途有限。
“先生在课上说“功不可居”、“才不可恃”,除了道德经本义还有何解?”
“我说的是人们“识”之所谓属性,布落在“行”蕴。也就是说什么在“是”什么的时候,也正在蜕变中。因为在“是”什么,而渐渐“非”什么。”
“于是何所“居”与“恃”!先生思维强大。您后来又说“才气毁于精明”?”
“精明,常算本笔利得,不顾大义宏伟果报不在当前。年轻有才,步步求赢,鼠目寸光。当知福报不在精明范畴,机遇天赐,都是德行上的账目。”
“这就是阿甘的故事!”
“阿甘被世人视为弱智!唯独慧眼能从果报中识人,精明者弱智。”
刚刚我跟一位学生说:“领袖精神的培养,其中一条是用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做主见!”
领袖以天地为格,就得能够用各路贤达的耳目做耳目。
“先生解“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做了一个急转,说如今人们求学“意图有用不如阿甘之无学也”。”
“那些知道分子不仅可怜而且可恶!其可恶,自作聪明、压制后学,听不进箴言、做不出君子模样!其可怜,学不入性、自我纠结,口舌明白、心智混乱,生活、处事一塌糊涂。”
“先生一贯强调修心治学,是从“主”上聪明而非口舌或手上聪明。”
“什么是脱俗?”
“让你真心感动的,越来越不可能属于共识;人们普遍喜欢的,越来越让你觉得无味。”
“先生说“道理和方法之间所缺乏的动力机制,是阿甘大胜知道分子的原理”,能稍微展开一下吗?”
“被实施的方法与单纯被谋划的方法,二者之间的区别就是有无动力存在。人们常常以为靠说服,靠讲道理就可以让他人行动,这种荒谬常常享有“理性”的名誉。马斯洛所说的动机才是动力,它来自心灵的需求!自动自发的行动来自动机的驱动,也就是来自内心的需求。如果你能够让道理转化为人们内心的需求,你就是领导者。如果你能够让大家在自我实现的状态下执行业务,你就塑造了伟大的团队。”
这篇文章看完,看到了自己失去了什么,也看到了生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