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
作者:陈海贤
关键词:旧经验、 心理舒适区、控制感、心理免疫的X光片、内心假设
1.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摆脱旧经验,这看似简单却又很难,因为旧经验根深蒂固的最重要的心理机制是:心理舒适区。有时候,人们即使处于很痛苦、很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意改变,这也是一种心理舒适区,因为人们熟悉它。
2.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走出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走出了心理舒适区。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3.心理舒适区带来舒适和控制感。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都是用来应对焦虑情绪的。越是感受到威胁、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人就越容易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而走出心理舒适区意味着,我们放下了以前用来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
4.这是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建构现在的生活。
5.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熟悉的应对方式带来的控制感,是这个控制感让我们难以改变。这也是我们在行为上难以摆脱旧经验、接纳新经验的最关键原因。
6.有时候,你没法改变,不是因为你不知道方法,而是因为你不了解自己。你已经发展出一套习惯的应对方式,而改变却要求你放弃它,去用另一套应对方式。这时候,你需要面对内心真实的爱和怕,她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获得新的经验,迎来真正的改变。
7.就像人有一套生理免疫系统,可以排斥不属于身体的微生物一样,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统,它会排斥我们采取新的行为方式,以此来维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和稳定。
心理免疫系统的本质是一套焦虑控制系统。当我们用新的行为方式行事时,心理免疫系统会让我们感到焦虑。为了避免焦虑,我们就用回了老办法。
8.一项自我分析的工具:“心理免疫的X光片”,这是哈佛大学研究成人发展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发明的。
其实用一张四栏表,就可以画出心理免疫的X光片,过程包含以下4个步骤:
①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
②与目标相反的行为;
③潜在的好处;
④内心重大假设。
9.改变为什么很难发生。改变的愿望和不改变的动力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心理学家卡伦·霍妮(Karen Horney)打过一个经典的比喻:我们想要让车运行,却一只脚踩着油门,另一只脚踩着刹车,能量和动力就在这样的空转声中痛苦地消耗着。心理免疫的X光片,就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个冲突。
10.我们不能一味责怪那些阻碍改变的行为,更不能责怪心理免疫系统,因为它曾经保护了,也许现在还在保护着弱小的、容易受伤的我们。它就像一个尽职的老奶奶,为了保证安全,百般阻拦我们到新的地方去。但终有一天,我们要挣脱她的怀抱,开始新的旅程。
11.自我发展之问:
你有过像类似那样的困惑吗?比如,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别人,在需要表达意见的时候不敢表达,或者想坚持某件事却总是半途而废……
根据罗伯特·凯根的四栏表,你可以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心理免疫的X光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