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红尘有爱:陆向南的人生长卷

(本文系原创首发)

陆敬亭与苏曼卿:烽火年代父母的殊途姻缘

(二)

就在陆敬亭在冷遇中挣扎着读书时,同镇的苏曼卿也在经历着命运的考验。她与陆敬亭同年出生,父亲是镇上有名的地主,家里虽有良田百亩、宅院三进,却不似其他地主那般刻薄—— 苏父常说 “读书不分男女”,便在自家院里请了先生,让苏曼卿跟着哥哥一起识字。苏曼卿自小就透着一股不同于寻常女子的灵气,五岁时便能背出《三字经》,读到第五册书时,已经能与先生探讨《论语》里的道理,先生常对苏父说:“曼卿这孩子,是块读书的好料子,可惜生错了性别。” 可 12 岁那年,外婆病逝的噩耗传来,家里的顶梁柱仿佛突然塌了 —— 父亲要拉扯四个孩子,还要操持家里的琐事,实在无力再供苏曼卿读书,她只好背着书包回了家。辍学后的日子,苏曼卿没放下过书本,白天帮着父亲纺线、做饭、照看年幼的弟妹,夜里就着油灯读诗文经书,从《新青年》里读“民主与科学”,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里读 “少年强则国强”,那些先进的文化思想,像种子一样在她心里发了芽,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1927 年的秋天,革命的火种终于传到了这个闭塞的小镇。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抵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消息,通过地下党员的口口相传,成了镇里人偷偷议论的话题。到了 1928 年,土地革命的浪潮汹涌而至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耕者有其田” 的口号,像惊雷一样炸响在小镇的上空,让常年受地主压迫、吃不饱饭的农民看到了希望。苏曼卿看着镇里的贫农们因为交不起租子被地主逼得卖儿卖女,看着隔壁王阿婆因为丈夫被地主的家丁打伤而哭断肝肠,想起父亲家里囤积的粮食和空置的田地,心里的那团火终于烧了起来。她偷偷找到了当地的党组织,凭着读过书、口才好、敢说话的优势,成了女子联合会的秘书,成了镇上最活跃的革命分子。

每次游行,苏曼卿都走在队伍最前面,手里举着写有“打土豪、分田地” 的红旗,声音清亮地喊着口号,风吹起她的短发,眼里满是坚定的光;到地主家 “分浮财” 时,她总是第一个跨进大门,哪怕地主家的狼狗对着她狂吠,哪怕地主婆指着她的鼻子骂 “不孝女”“白眼狼”,她也丝毫不退 —— 她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事,是能让穷人过上好日子的事。最让人佩服的是,她带头冲进了自己家的粮仓:那天,苏曼卿穿着灰布工装,腰间系着皮带,指挥着农民们把一筐筐稻谷、一袋袋玉米搬出来,分发给排队的贫农。父亲站在门槛上,脸色铁青地看着她,声音发抖地说:“曼卿,你这是要毁了这个家啊!你知道这些粮食是我们家多少年攒下来的吗?” 苏曼卿红着眼眶,却语气坚定:“爹,这个家是靠吸着贫农的血撑起来的,现在该还给他们了!他们种地,却吃不上饭,这才是最不公平的!” 那天,她不仅把家里的粮食分了,还把二十多亩地全部分给了贫农,自己只留下了一小块种菜的地。镇里的人都说:“苏家的二姑娘,是真的为我们穷人办事!” 而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地主,见了苏曼卿就像见了阎王,远远地就绕着走,背地里都嘀咕:“苏家这丫头,太厉害了,惹不起!以后可得离她远点。”

彼时,陆敬亭与苏曼卿早已由双方父母在他们年幼时订下婚约—— 那是两家还是世交时的约定,只是后来陆家家道中落,苏曼卿又成了革命分子,这门亲事便成了镇上人议论的话题。有一次,陆敬亭去镇上的杂货铺买纸墨,掌柜的凑过来,压低声音说:“守义啊,你那未婚妻苏曼卿,可是现在镇上的红人,听说连自家的粮食都敢分,太厉害了!你以后要是跟她成了亲,可得听她的话,不然怕是镇不住她。” 说着,还一个劲地摇头,眼神里满是担忧。陆敬亭听着,手里的墨锭差点掉在地上 —— 他只在小时候见过苏曼卿一面,记得她是个梳着辫子、眼睛亮亮的姑娘,说话轻声细语的,却没想到,几年不见,她竟成了这样敢闯敢拼、连地主都怕的人。他不知道,这份 “厉害”,日后会成为他们命运交织里最特别的羁绊,也会让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走出一条不同于常人的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