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脑倾向于选择已知痛苦
为什么有些人宁愿痛苦一辈子,也不愿意花一到三年来改变自己现状呢?
因为我们大脑更加愿意选择已经的痛苦,从而会去逃避未知带来的恐惧。
人习惯于自己舒服的东西,哪怕是苦难,因为它习惯了他的苦难,宁愿接受苦难,也不愿意接受未知。
这是我们的人类一个习惯性的大脑思维。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功能叫做节能性,就是能不思考就不思考,尽可能减少能量的消耗。这就意味着它会遵守已有的习惯和模型。
当人们处于一种痛苦状态一段时间后,大脑会逐渐适应这种痛苦,习惯痛苦,虽然觉得痛苦依旧在,但完全可以接受。
比如,你特别不喜欢目前的工作,一上班,就觉得身心疲惫,提不起一点兴趣,一上班盼着下班,工作日盼着休息日。但总是会安慰自己,每一份工作都一样那么痛苦,就苟活着,最起码养活自己,不然辞职又能干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习惯了工作节奏,虽然痛苦,但完全能接受,害怕改变,找不到比这更好的工作了。
人们紧守痛苦,如同守着熟悉的旧梦,害怕改变的未知会惊醒那脆弱的安全感,哪怕痛苦已如影随形。
二、逃避未知的恐惧
每个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舒适区,跳出舒适区对人是一种挑战,改变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对未知的恐惧。
当面对未知时,我们不清楚会发生什么,无法掌控局面,对未知缺乏掌控力,这种不确定会引发恐惧与焦虑。
比如,在高中我英语学得不好,想提高我的英语成绩,有两种方法,第一种跟自己要好朋友又英语成绩好的同学学,请她来教我如何读,如何记住单词。
第二种方法,就是请教老师如何学好英语的技巧。
但两种方法我都没有付出行动。
为什么呢?
第一种方法,因为我害怕同学笑我有口音,笑读那么久都不会吗?有那么难吗?我觉得我没有能力学好。
我怕我付出了努力,却没有效果,那我何必踏出这一步呢?
第二种方法,我没有主动找老师,当时的我想在英语书上写纸条,让老师发现。但我没有勇气改变,我的纸条永远留在自己抽屉里。
因为我怕老师看到纸条没有找我,这样做很丢脸;也害怕老师主动教我学习英语技巧了,我成绩依然提不上来,给老师丢脸,老师不再理我等等心理活动。
付出行动之前,我已经给自己设限了,觉得自己突破不了,破罐子破摔,就把英语课放任不管了。
我们常常因为对未知的恐惧而选择逃避,却不知在逃避中错过了无数可能的美好。勇敢地迈出那一步,迎接未知,或许会发现恐惧背后是一片全新的天地。
三、恐惧导致不采取行动
未知给人带来恐惧和焦虑,害怕事情没有按照自己的计划走、害怕结果不是自己想要或者想各种不好的事情发生的等等,导致不敢采取行动,从而失去了宝贵的机会,让我们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
恐惧是一道无形的墙,阻挡了行动的脚步;只有推倒这堵墙,才能通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