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跟着读了12位院士的自述文章,写了四次作业,先来总结一下从前六位院士那里学到的比较触动我的一些地方。
丁舜年院士——不要等自己以为的条件都准备好了再开始,要敢于接受挑战,当时作者学习冶金方面的知识,搜购了当时所有这类的技术书记,日夜研读。从这里学到学习一项新技能,或者自己不的新领域的方法,同时也离不开笨方法:日夜研读。
干福熹院士——年轻的时候见识如果没有,身边的环境,那个点亮你的人很重要,遇到点亮的人虽然也很重要,但自己愿不愿主动思考被点亮好像才是起决定作用的。院士当时随大环境想要参军,老师对他的劝告他就听进去了。科学研究更离不开勤奋。
马在田院士——灵感不会从天而降,更不是他人的恩赐,而是一种复杂脑力劳动,集中持续思考的结果。
用笨方法,沉下心来研读书可能是做好的学习方法。会思考,院士小学养成了读课外书,积累了理解能力,初中解代数尝试用几种方法,总结自己的擅长的思维方法时总也在思考,不随大流。让他独立思考的源头是什么呢?应该就是小时候父母对教育的重视,他总考第一名,读课外书,和这有关。
马宗晋院士——院士读书出版一本看一本,一边看一边代入书中作者的视角。这个提法之前我也知道,但是坚持做到不容易。我还想到院士都是孤独专注且愉悦的,在求学,研究的过程中。从渺小事物或者现象中,寻求发现整个森林,去看透本质。想到有本书提到,有个老师教学生写作,让学生写一个院子,写不出来,写一面墙也不出来,那就写墙上的一块转头,学生就沉浸下去了,能一直写下去。
王大中院士——一丝不苟就是要极度认真,通过读院士的文字,我觉得他们的内心都非常坚定。无论在何时何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在面对想要摘的果子时,内心从容坚定。是什么让他有这样的坚定的动力呢?院士自己也说,是天津南开中学,历史悠久,强烈的爱国传统和科学风范,让院士受到了严格的训练,明确了人生志向。所以,不管前路看到什么,作者都知道自己要什么,志向明确之后,内心才坚定强大。
王之江院士——也是中学时代的老师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培养了独立学习的能力,从小喜欢读书。还有大学二年级老师专门让他和同学们写自己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我想到我们现在写的读书笔记,给定了几个方面来写笔记,也是在学习院士们的学习方法,读书方法。这个过程中自己不知觉就会受影响,每天写作业感觉时间过的很快,不知疲倦。他们都善于跳出自己的局限来代入一个现象,一本书的作者来思考,这就是在慢慢演练独立思考。现在越来越感觉到,沉浸在书中,是很快乐的的事情。
收到书的时候,知道这是套好书,但确信自己独自读肯定跟不完,就盼望着有小组一起读,不管小组的任务挑战大或者小,都毫不犹豫的加入,就是想要推着自己读完这套好书,连读了几个院士,被他们激励,有价值的事情都不容易做到,你又凭什么不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