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盛行的年代,普通火车已经略显落伍。提起绿皮车,想必都市里的精英人士更是不屑于去坐。可是普通火车还并没有消亡。
我闺女目前在老家,这根线牵着我,只要周末没有必须的任务,我几乎每周都会坐火车回老家,因为火车是连接我的家乡与现在居住地的最便捷方式。说是最便捷,其实最高级的也不过K字头,经常还是L开头,或者没有字母号打头的火车,也就是俗称的绿皮车。
老家在距离北京188公里的地方,现今这是一个很近的距离。与天津到北京的距离相近。如果是天津,高铁半小时即可到达。可这是一个小县城,没有高铁,最快的火车是2小时,慢的是4小时,而且我想50年后也不会有高铁吧?我们往往说一件事情“距离”成功有多远,往往强调的是客观与主观,真实与抽象的“距离”。但从有没高铁这件事上可见,距离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位置”——其实背后代表的是“实力”,是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你是否举足轻重?你的影响力是否强到了决策层能为你修一条“高铁”的地步?
我在北京的居住地恰在高速旁边,如果开车回去的话,需要1个半-2个小时,这是从下楼到进老家院子需要的所有时间。可是北京限号,没有摇上号没有车。即使有车的话,往返一次的油钱与高速过路费成本在400元-500元之间,而火车的话2个人往返的费用为120元。基于经济的衡量,也不能每次都开车回去。这就是成本核算,对于所有事情,其实都有一个成本在那里,可能是时间成本,可能是金钱成本,往深里说可能还有人情成本、名誉成本等等。简单的做法,就是把目标列出来,然后把可选择的方式1、2、3、4都列出来,然后在每个方式后面列出所需要的成本,也许方式一时间成本高(坐火车),方式二金钱成本高(自己开车),方式三人情成本高(搭别人车),方式四名誉成本高(比如火车逃票),那么你就比较你所看重的是什么成本,相信不同的人会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根据自身更关注的成本进行不同的选择。
还有一种方式,是坐长途客车回去。我一般不选择这种方式。长途客车的固定时间成本是3个半小时,再加上往来汽车站的时间,时间成本为6-7个小时。金钱成本是60元-80元/人.次,而火车在30元以下。还有火车票直接从网上预订购买即可,而汽车只能去车站买。最重要的是火车每天不同的时间有6-7趟,而汽车往往上午10点半后就没有了。不确定性与不方便性大大降低了长途客车的竞争力。但是,长途客车肯定有坐,节假日的时候火车票往往一票难求,而这时长途汽车就成了不得不选的交通工具。所以对于稀缺资源的弥补同样是一种竞争力(这不叫竞争力,应该是存活空间)。所以,即使处处劣势、不够聪明不够出色的话,你有一技之长,能够补足别人所不能的话,你也不会被淘汰。每个人之所以能在某个位子上站稳,必有他不可或缺的特长。人,最怕的是可替代性过高,随便换谁都可以,那我为什么用你呢?
就算是坐火车,还有不同的选择。从北京回家有三个火车站可选择,北京站,北京西站,黄村站。在金钱成本类似的情况下,可拼的主要是时间成本以及“机缘”。我工作的单位在市中心,距北京站一站地,如果单位是目的地或者出发地的话,北京站应该是最佳选择。然而,北京站的列车时刻往往不合适。即最有利的条件可能因为无法更改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列车时刻)而无法利用。那么看这个客观条件可不可以改变自身或者创造条件去达到。从老家回来的列车有早上的,有一趟是8点一刻到达北京站,规定的上班时间是8点钟,但如果在个别的时候,工作不是太忙,领导同事也可通融,允许稍迟到早退的话,可以选择周一早上坐这班车回来。当然,这种略不合规矩的事情还是少做,偶尔为之可以,每次都这样,自然会增加你的“人情成本”与“名誉成本”,而这两种成本的增加往往带来不可低估甚至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与代价——比如把你辞退。
北京西站的优势是车次多,而且从北京到老家的时间往往固定在2小时-2.5小时。单位过去一小时不到,从家过去也一小时不到。北京西站的情况比较稳固,在临时起意回老家时,往往选择北京西站时间最近的一班车。这就说明规律性、普适性的重要。你开一家店,24小时不打烊,风雨无阻,一家稳固的老店自然会有稳固的顾客群。别人知道什么时候都能找到你,就是心理最踏实的一种选择。延伸开来,可以延伸到诚信的功用。这种诚信,会带来稳固的客流。
黄村站离我的居住地很近,6公里左右(在北京这是个非常近的数字),所以从家里出发的话,黄村是更好的选择。然而过黄村的车一般都比较慢,从老家到黄村有一辆K7772虽是K字头却需要3个半小时,还有一辆没有字头的1504是2小时15分。前车的票价比后车要贵25%。这5块钱本来是作为“快车”的补偿,而实际上它却比后车速度要慢50%。这就是“身份”或者说“平台”的价值。这个身份与平台是由整个车程决定的,从整体运营速度来看,这趟车可算的上“快车”,但具体到其中的一段路段,它可能比慢车更慢。可这丝毫没有影响它的价值,依旧是快车的价格。这说明为什么同一个人会往更好的平台上走,你到了一个好的平台,即使你个人的水平还未突飞猛进,但是个人的价值会随着水涨船高。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知道,全国知名的大医院总体水平是高于普通小医院的,但是具体到某个个人,大医院的某个大夫可能会不如小医院的;更高级别的领导也可能会不如他手下的某个得力干将;大商场的货品有可能不如小店里的精致;大牌子的也不定比小牌子更好。但是这些说的都是有可能的“个例”,而这个例出现的概率要远远低于他反面的总体效应——就是大医院碰到的好医生概率更高,多数的领导优于跟班,大商场的货品更有保证,大牌子的更让人放心。
从老家到黄村的话,别的车都是上午发车,只有K7772的发车时间在下午,正适合周日回京,但实在是太慢了,我和老公就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坐Z186到霸州转2072到黄村。K7772是晚上5点35发车,9点20才到,历时近4小时。Z186的发车时间是晚上6点51,到霸州7点40,原地不动等到8点11倒2072,到达黄村是9点10分。总历程2小时20分。人们往往认为直达是捷径,是最快的方式,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曲线救国”可能会更早实现目标。这就需要你的脑筋转个弯,延伸一下,如果这条路走起来太堵,绕个远可能更早到达。如果大家都奔着一路硕博的读下去,挤着独木桥,也许你大学毕业去创业天地更广阔;如果你没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几年后读个研也许就上了清华。
上周回京时我们依旧买的Z186倒2072,可是那天晚上却没有回成,因为Z186晚点半小时。我和老公6点半到了车站看到悬挂的晚点消息提醒有点懵。这时,怎么办?老公说:“等等吧,也许2072也晚点呢?也许能赶上呢?" 可是如果到了霸州赶不上呢?那么就会面临3个选择:选择1,坐Z186到天津,投奔天津的同学,第二天坐高铁回京。选择2,到了霸州坐大巴回京。选择3,改签直达北京的车。选择1实在麻烦时间成本、人情成本、金钱成本都过高,还不如不走。选择2,查了霸州到北京的大巴最晚一趟为6点,不可行。选择3,当晚最晚的到北京的车已于半小时前开出,不可行。那么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搞清楚到底能不能在霸州赶上2072。现在是信息社会,上网搜“如何查询火车到达时刻”,强大的度娘告诉我们到12306官网即可查询3小时内的实时车况。查询后发现Z186到达霸州是8点36,而2072是正点到达,正点开出。于是彻底死心,退了票,重新买了第二天早上5点到北京站的票,打道回府。这说明啥呢?脑筋拐个弯是有风险的,所有的事件都有不可预知的变数,你想出奇制胜时,不可预估的变数出现时会打乱你原有的计划,而造成更坏的局面。更稳妥的“直达”的保险系数比较高。所以不按规矩出牌时,你要考虑好出现最坏情况时的应急预案,评估好你的风险系数,别到时候无路可走。第二,在信息爆炸的社会,有效信息的价值非常高,你得具有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并根据信息而决策,以追求利益最大化或避免损失。第三,要及时就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改进,以避免同样的错误再出现。那么,这次错车事件后,我们怎样调整了策略呢?1,每次在3点半的时候查询一下Z186的准点状态,若正常则继续原计划。2,如果发现晚点,那么立即改签Y502,该车6点20发车,过霸州,不过黄村,终点为北京西站。3,如果改签的Y502有座就到北京西下,如果没座,继续在霸州下车等约1小时,倒2072。
总之一句话,人生的路不是只有一条,就算只有一条,也有不同的行路方式,如何选择并及时调整你的行路方式,是你需要思考的问题。条条大路通罗马,愿你走的更顺畅,路途的景致更优美,心情也更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