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触到了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三大逻辑基本定律,结合一些案例起来一起看,觉得分外有趣,所见所得分享如下。
1.同一律:同一的是外延与内涵。
什么是同一律呢,逻辑学家提出,我们在沟通时,必须遵守一个基本原则:同一律。也就是前后提及一个概念时,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同一。那么什么是外延和内涵呢?是指概念的两个部分,内涵是定义,外延是在符合此定义的东西,比如说产品和商品,产品的内涵是什么呢?是指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新物体,外延是什么呢?是指所拥有这个内涵的物体。而商品呢?商品的内涵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样内涵一下就变丰富了,但是外延却减少了。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前后同一,是指前后提及的概念统一,就要保持的是外延与内涵的统一。如公孙龙骑白马过函谷关,守卫说,人可以过关,马不行。公孙龙“以公孙龙是龙么”来论证了白马非马的观点,巧舌如簧的形成了《白马非马》的故事。其实这里公孙龙的诡辩,就是巧用同一律去挖掘的观点,在守卫口中的白马是马,“是”字其实是属于的意思,而公孙龙中的白马不是马,“是”字其实是等于的意思,两者内涵和外延不相同,所以才出了诡辩的故事流传至今。
那么在现代有没有这样的故事呢?在我们的笑声和小品的创作中也常用到利用同一律的生产包袱,比如去年著名的春晚小品,海参炒面,前后两者的海参概念不同,才会有如此大的笑料产生。这种歧义的案例有非常多,“我想静静”中的静静既可以指状态,也可以指人,“我从来不给笨蛋让路““---我恰恰相反。”这里的笨蛋也跟静静类似,前后不一,再比如说,“以前喜欢一个人,现在喜欢一个人。”,“你怎么看,我偷着看”,“买房子送老婆”中间的送字,也是前后同一律的不规则体现。
2.矛盾律:如何理解自相矛盾?
我们还是先从概念说起,矛盾律的核心观点认为: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对,一定有一个是假的。成功的否定,不是失败,而是未成功,未成功和失败是一回事吗?未成功,可能是失败,也可能是一种未知的状态,这种未知状态未来可能演化成成功,也可能演化为失败。失败是未成功的子集,所以,成功和未成功相互否定,而不是和失败。
这其实是一种思维的形成,比如开心的否定是什么呢?不是伤心,而是不开心。比如一些常见的悖论,和菜头在推文结尾时常喜欢用这句话:“请相信我,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那么如果这句话也是错的,这句话就是对的了。再比如说,“聋子听见哑巴说瞎子看见了爱情。”,“凡规则必有例外,包括这句话”,”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唯一的不同,是处处都不同”,这几句话都是典型的自相矛盾,如果两者相互否定,那么一定有一个是对的,另一个是错的。
3..排中律:生存,还是毁灭,没有中间状态
排中律很有意思,他的核心思想就是说,就是两个自相矛盾的观点,一定有一个是对的,一个是错的,没有都不对这种中间状态,你可以不表态。但是你表态了,就不能说,其实吧,两个我都不同意,或者两个都同意。
那么了解这个“排中律”有什么意义呢?它最大的价值,是识别,揭穿那些骑墙者,提高思辨能力,沟通效率,其中暗藏着一种著名的推理方法叫做反证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根据排中律,既然两个自相矛盾的观点一定有一个是对的,没有都不对这种中间状态,那么我只要证明这两个观点中,有一个是错的,不就等于证明另一个是对的么?这就是著名的反证法。而反证法,有著名的三段论,叫做反设,我们反过来假设这个观点不成立,二是归谬,找到其谬误的子集或者案例,第三存真,找到真相留存以证伪。
比如说,我们之前讲逆向思维的时候,讲到电视剧中经常表达让我们做选择的时候遭遇庄家作弊将二元选择都对我们不利的情形,比如刘墉在晚年时遭遇皇帝抓阄赐死,但其实给出的两个纸团都写着“死”,刘勇当时便吞了其中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证明吞下去的那个是什么,只能通过查看现有的那个“阄”了。再比如说,如何证明上帝不是万能的呢。我们可以三步走来证明,第一步反设,上帝是万能的,第二步归谬,上帝是万能的,上帝能够制造一个自己举不动的石头,但上帝是万能的,所以上帝可以举动这个石头,第三步存真,上帝不是万能的。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所有的全称命题,都是非常难的,话不能说太满,也是这个道理,因为稍有不满的归谬,这个逻辑就会被轻易证伪了。
每期三张图,脑洞比你足。(102期)
1.带话筒的名画
其实关于话筒的错位是个典型的场景错位,越是人们想不到,越容易引发大家的记忆深刻,作者用话筒加墙画的方式构造出了错位场景,而这里的画上人就已经不重要了,动物也好,人类也罢,植物也好,只要是一个拟人性的嘴巴能够与话筒形成呼应的场景关系,就能够完美的完成错位。
2.电影院中的马桶
这是一则解决成人屎尿问题的趣味广告,作者并没有通过表达这个功能产品有多好来描述功能和产品效能,而是通过在电影院中放置马桶引起强烈反差而让人记忆深刻,从而用落款表达成人尿不湿的应用场景。
3.一双鞋与衣物的角色置换
这是一双鞋,但是作者将却将两只鞋比喻成了两件衣服,穿在了两个人身上,这其实是穿戴场景的巧妙互换,衣服变鞋子,鞋子变裤子,裤子变裙子,袜子变帽子等等,都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创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