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预计春节直接外出游玩,进入腊月老爸就一直打电话说你哥可能也不回来过年,你也不在家过年,能不能不要出去玩了,回来多好呀。无奈机票住宿已经安排妥当,也直言不太想回家过年。看了一篇《远嫁的姑娘》对于老人孤零零一个人过春节的情节击中,遂请假,定车票,回家一周。
先去洛阳看了叔叔一家,顺道见了大学两个同学,回家的时间真的是紧张,有几个老友也没有打招呼,但还是预留了跟家人一起吃饭的时间,原本打算喊上那几位老友一起跟家人吃饭,后来就想单纯的跟家人待在一起,因为如果老友来了,我们聊天的话题肯定就是年轻人的,叔叔婶婶就会受到冷落。
赶在小年当天回到老家,原本预计在家呆两天就回北京。老爸奶奶姑姑都想让自己多待几天,所以决定往后延两天。
在家呆了一周,感受到了一些东西,记录一下。
回家的动机:
因为一篇文章,激发了自己对于家人的思考,自己与家人的相处没有太过于亲密,大多数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模式,父母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不擅长撒娇卖萌,偶尔打打电话聊天的内容无非就是注意身体,好好吃饭,别乱花钱,尽快安排好自己的终身大事。
先去洛阳:
与叔叔婶婶一家的关系是因为自己感觉到他们是打心眼里对自己很好,叔叔是个很会生活的人,对于孩子慢慢宠爱,但是之前自己很不好意思麻烦叔叔,也不太敢跟叔叔说话,一说话就流眼泪,现在会稍微好一点,不过问很关心自己的话,也还是依旧会眼眶红红的。以前回洛阳我一般都是自己打车或者公交去叔叔那,不过只要叔叔知道自己去,无论早晚还是会执意去接的,印象最深的是三年前来北京的时候,我去新区找朋友,想从新区自己直接去车站,叔叔问我几点的车,我告诉他之后,他直接从老城就去朋友那边接我把我送车站了。在我的观念里,这些都是给别人添麻烦,我不想麻烦别人的诉求是因为我也不想让别人麻烦我,但是这样就把身边的人推得远远的,尤其是真心爱着自己的人,所以这次回洛阳,我订好车票就把到站信息给了叔叔婶婶,我在家两天,因为每天都要早出,婶婶每天6点不到就起来给自己弄饭。我走的时候,自己没有哭,婶婶倒心里难受了,像是我堂妹第一次出远门的感觉。
回到家里:
老爸包好了饺子,看了奶奶,吃完午饭,老爸炸鸡块,我在旁边吃,像极了我小的时候。老爸做饭,我烧火,然后像是十万个为什么一样一直问,有时候把老爸问烦了,脸色一沉,说好好烧火,我就识相的立马闭口。
去奶奶家吃完晚饭,奶奶说姑姑前几天感冒了,二十天没有来了。老人的算数真好,记得一清二楚。跟姑姑打了一个电话,姑姑说身体好了,明天上午就过去。
家里的小婶在县城住,每天白天回来,姑姑,奶奶还有家里的邻居,家里每天都热热闹闹的。在院子里晒太阳的时候听她们聊天,真是一场场的罗生门,同样的一件事,当聊天的对象不一样的时候,在场人人员的不同,也千差万别。当时不由得感叹,别说宫斗剧,就是农村剧自己都活不过三集,大概是自己太容易轻信了吧。
聊聊老爸吧
因为我感觉自己对老爸越来越陌生,不是因为距离,而是因为他跟我小时候的印象越来越不一样了,家里人对于老爸的评价就是不着调,不知道轻重缓急,不知道好赖话。这些之前我都是拒绝的,但是这一次我感觉我印象中那个主动理想主义的老爸开始变得模糊,被动没有主见的形象开始越来越清晰。第二天晚上去姑奶奶家聊天的时候,表叔的一席话我又重新认识了老爸,他们两个相差不大,家庭条件也差不多,同样是家中长子,又是亲戚,所以他们算是很铁的发小。
表叔说,上学时老爸的成绩比较好,又有魄力,在孩子里面比较有号召力,他们两个的改变就发生在16岁,表叔和老爸都决定去参军,但都遭到家人反对,姑爷是县级领导,没有明确表态,但姑奶奶害怕孩子受苦就强烈阻拦,爷爷远在洛阳,奶奶只是劝了劝。表叔态度坚定,一定要去,老爸被乡镇领导谈话,安排了一个位置。表叔开始了受苦受累的军旅生活,考军校,学习,最后成了工程师。老爸开始了享福生活,随着政策的调整,变化,后来在我出生没多久老爸辞去了没有啥用的职务,一辈子窝在了农村。
老爸的动力来自于被人需要,是表演型人格,因为小时候我和哥哥都需要他,所以他干活再多,都不觉得苦累,我早起的习惯就是被老爸影响的。随着我和哥哥各自独立,远走。他就慢慢开始迷失,好像我们都不在需要他,这样说来,他跟老妈真的是一样的的人,也包括自己,原来的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如果有人需要自己,就会特别有成就感,如果没有人需要自己,就会特别多失落。
原来一度觉得成为自己就是成为自己,总是喊口号。要做自己,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要爱自己,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