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时候我们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如果是五年前在读本科的我,一定会说:“白天睡觉的时间和晚上打游戏的时间不够用”;如果是两年前在实验室的我,一定会说:“健身的时间和码代码的时间不够用”;那么现在工作之后的我,又有了不一样的回答:“学习的时间和实践的时间不够用,而且比以往更缺”。好的一方面是我清醒地认识到了成长的重要性,不会再受到宣扬“读书无用论”的人影响,另外一方面,则是清楚地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甚至可以说根本还没有成型且有效的方法论。
“知识”焦虑
研一和师兄一起创业时,主要做的是网站相关的产品开发,当时我有一些编程的基础,但对于网站是一窍不通。这也算是第一次自己主动且明确地想要掌握一门技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翘掉了绝大多数“不必要”去上的课(这里需要自我检讨),把所有的空闲时间花费在了看一套教学视频上。最初的部分相对容易,再加上有一些基础,接受起来也快,便很少动手实践,但随着内容的深入,明显觉得前面的要点记不清,虽然做了一些笔记,但仍然不够用。这时候正常情况下都应该把脚步慢下来,边看边动手,但是当时自己有一种急切想要看完并掌握的冲动,因此是硬着头皮看完视频。而结果也可想而知,不得不再回过头,一边实践一边翻看视频。虽然最终同样是掌握了,但很明显我忘记了“欲速则不达”这样浅显的道理,导致期间走了很多弯路。
学习网站开发的经历随着时间推移,让我有些淡忘了,甚至忘了应该从中吸取的经验。一味求快是“知识”焦虑的典型表现,如果不多加留心,时不时就会再出现。
年初正式加入得到,从咬牙买下第一个专栏,到后来陆续买了第二个、第三个,再到后来的每天听本书,每增加一项,知识负担也在增加。每天我都希望能够把所有的内容学习一遍,甚至连上班的路上都要听一本书。罗胖的逻辑思维四年大约两百个音频节目,每一个大约五十分钟,如果全部听完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然而,就在我“不懈的努力”之下,短短五个月,我是走路的时候也听、骑车的时候也听,甚至做饭的时候也要听,现在居然马上要听完了,但是不用我说你也能够知道,实际上除了听到些故事,我是什么都不记得了,不论罗胖传递过多么有价值的思想。“知识”焦虑的情绪再次出现,不论我花多少时间来获取“知识”,实际上听到的都只是信息,而信息对于一个人来讲没有太多的价值,只有经过消化理解的信息,才能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上向前伸展,完成信息到知识的转化。
信息的转化
罗胖曾在一次节目中提到他自己读书的方法,就是只要看到了觉得有价值的内容,除了收藏到笔记里,一定要强迫自己哪怕就是写一句话,也要在之后追加自己的感悟。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实际上完成了信息与自身知识的融合,因为即使是让人感觉醍醐灌顶的话,几天之后也很容易淡忘,直到某一天再次惊呼。把听到、看到的知识,用自己的方式,亲身体验也好,逻辑推演也可以,总之要把它们与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相关联,不然看得越多也只会忘得越多。
前段时间订阅的每天听本书栏目,其中涵盖的书籍类型十分丰富,经济、政治、历史、哲学等等。有了前一次的经验总结,在这次尝试听书的过程中,亲身实践,除了像往常一样上下班的时候听音频,在中午休息和晚上回家之后,都会对当天听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写下自己的感悟。目前的总结还很粗糙,但是采用这种方式一个星期以来,理解并消化了书中的很多观点,另外对于特别感兴趣的还会重新翻看原文,仔细再读一遍。
可能你会想这样走马观花式的听书真的有必要吗?有必要。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仔细阅读每一本书,所以专业人士对有价值的书籍进行转述,为普通人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了解大量书籍的方式。当然,如果想要专门研究某一方面,这样的浏览肯定是不够的,所以一旦遇到感兴趣的内容,便可以停下来翻看原文,甚至去读原书,细细品味读书带来的愉悦。
引发的一个疑问
刚刚产生关联的知识,如果不加以利用,就会像搭积木一样松散,日子一久再听到跟新内容没什么两样。因此想要真正巩固所学并将其消化,最根本的方式还是要亲身实践。但即使是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也很难完全做到践行。
那么,应该如何面对这种花费了时间,却有可能没有收获的状况?
欢迎你留言分享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