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列夫托尔斯泰批判现实的现实主义高峰。表面写的是安娜的爱情悲剧,实则更深层度写的是当时俄国混乱的时代、混乱的人、混乱的制度、混乱的心理。当然,能作为一本传世名著,如果你未曾发现后面的东西,也能看安娜的爱情看到很多东西。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现阶段更注重的是其中的写作优点,以供参照学习以及模仿。是的,要学习文学,一定会有一个模仿的过程,大量的模仿过后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写在教科书上的经过长时间人们总结发现的过程特点。
开篇便是名人名言。对外界知之少之又少的人会明白,就像陈凯歌引用的一样,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一些这方面的自己的理解的人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就连对此十分熟悉的人也会有所感悟:几乎只有家庭是这样吗?喔,原来并不是每每事件都符合。当然,在这之间,各种因素占比不同的人比比皆是,所拥有的疑问也不尽相同。
写出一个两个三个人都认同的文章也许需要充分思考这几种人的心理,但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面面俱到,且“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如何做到的呢。我想,除了几种典型的人物心理的把握外,就是对这中间的人的把握了。就像1和2,是两个典型的数字,但其实1和2之间有无数个数字,但只要掌握了了解了1和2,就能包含1和2中间的所有的数字。当然,不管怎么说,首先都必须掌握1和2。这就需要大量的练笔了。
除了要写出多种人都认同的文章,还要写出多种人都有强烈共鸣的文章。这就需要日常的积累了。比如如何才能做到把握一类典型之人的人心?又如何将几类人的共鸣融合在一句话、一篇文章之中,让不同的人看到有不同的强烈共鸣?如何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让所写故事情感合理没有任何漏洞?等等。
这是一篇文学作品,却给人以一种读网文时的强大的注意力,还是那种顶级网文,譬如最近的,番茄免费小说霸榜前三一年的《十日终焉》,《十日终焉》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依靠情节,达到让人一直很想继续看下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文学的受众本就比网文的受众小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学,大多数人不能连续得、集中得看下去,因为文学中的句子段落甚至很可能显得没那么通顺,因为其中有很多需要读者深度思考的地方。而《安娜·卡特琳娜》既可以让我有很多深度思考的空间,也能让我像看网文一样,津津有味从而快速得看下去,它还不是靠情节,情节很简单,可能就是一次做梦的想象,就能十足地带动读者的心绪。可以说是,雅俗共赏。不管是期待高雅作品的读者,还是只是想要读一读名著但不太懂文章的读者,都会津津有味地找到自己惊喜的东西看下去。就像这本书的主题:通过写爱情揭露社会乱象——通过写网文吸引所有人看文学。
第二章仍然在写奥布朗斯基的婚内出轨,把一个负心汉的形象描写得十分生动,却还未使用任何侧面描写,只是对其主观地渲染,就能让人全神贯注。其中原因主要是作者用了写反话对比的手法。这样,让读者认识奥布朗斯基时,更加能够思考,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纯粹被作者带着走,这种看似是让读者自主判断对错的手法反而会让读者对此人物印象更深、更鄙夷,对事情更集中、印象更深。是的,这都只是作者想让你以为的,实际上是作者在描绘着、带动着读者走每一步。然而又不尽然,作者又不会让读者失去自主判断、几乎没有干扰思考的新鲜快感。因为作者只是在描绘故事,可以理解为作者不是有意要引导你,而是因为他需要把故事讲下去,而已。
同时,作品可以看出揭露了俄国当时混乱奇怪的人物心理。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明显是奥布朗斯基自己的不忠,应该改变的是他自己对于自己欲望的管理,而他知道自己错了,却认为是错在应该更好地掩藏自己的罪恶。当时的俄国民众都是这样,只想着掩藏错误,而不是不犯错误,这该是多么可怕!大多数人都这样,真不敢想象这些人大量地在一起,会衍生出怎样可怕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约。
而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一个在无限的混乱中认清自己、认清现实,还冒着天下之大不会,勇于担当,冲出来告诉大家甚至政府不愿意听的事实:你们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