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流对抗熵增

最近看了一本书《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才看到三分之一,就让原本摆烂躺平的我发自内心的想“雄起”。

“生命以负熵为食”,开篇就是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说这句话的人是那个做著名猫思想实验的薛定谔。难怪我一直躺平休息什么都不干还是累,每天浑浑噩噩觉得自己在混吃等死,要废了。原来没有绝对的“休息与享受”,以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一直在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原来,只要活着就要有所为,不作为就是在给生命“绝食”。

熵的理论来源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指物体在没有额外能量逆向做功的情况下,热量只能从高流向低。熵是一个系统的状态函数,状态越混乱做功效率越低,熵值越高,称为“熵增”。比如在房间会乱,水果会坏,人体会老...,为了对抗熵增,我们会打扫房间,把水果放冰箱,锻炼身体...

接触过“熵”理论很长时间,但通过这本书才从人生成长领域认识到要为自己的思维和生命做熵减。并且与物质上与环境熵相比较,精神熵更加难以去除。除了基因的趋利避害和大脑因耗能高而依赖惯性思维的原因以外,现在信息时代和资本裹挟下的大众,喜欢内卷到焦虑失能,或者卷不动的时候躺在舒适区追求短平快的多巴胺刺激。

但真正能让我们长久收获幸福的,不是及时行乐和一时欢愉,而是因身心义合一而产生心流的内源快乐(投入)和充满价值感先抑后扬的高峰快乐(意义)。获得这两种快乐很难,因为他们都有“不确定”性,而人们喜欢的是充满确定性和能掌控的感觉,喜欢及时反馈,即刻满足。

要想做到精神的熵减,就要一方面打造开放系统,从外部获得有效能量;另一方面自己主动做功,排出体内高熵垃圾。要有成长性思维,意识上远离平衡态,行动上保证非线性增长。

成长性思维的人有增量信念,相信复利效应,遵从长期主义。能一直通过和环境的能量交互,长期处于认知正螺旋中。

平衡态是舒适区的核心区域,尽量远离平衡态,到舒适区的边缘朝拉伸区方向走一小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把每天宅着一动不动,改为至少下楼丢一次垃圾。把早上起不来的挣扎改为拉开窗帘的手。改变就能在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发生。

还要为自己找到高质量能量源:认知能量有信息流、人际流、环境流。人际和环境一般遵从“就近原则”,我们不能选择位置,但是可以选择内容。而信息与之相反,可以选择的在哪里获取,但获取的是什么却不太清楚。

“成功就是坚持做正确的事情”,道理谁都知道,可很少有人坚持做下来,因为反熵增本来就是反人性,坚持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的孤独、难受和无望。但是,一旦突破临界点,就是势如破竹的幂次指数级增长。昨晚听的番茄小说《十日终焉》作者讲座说他在写了半年都没有受益,写了100万字还没人看,但仍旧坚持写完的创作历程,就是对这个道理的完美阐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