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走了一趟北京,听到两个“现象级”的女性名字,和其中一个作了深入交流,另一个据说有交往自闭症,一走红就躲人去了。
当朋友不经意间说起有个叫范雨素的育儿嫂写了篇《我叫范雨素》的文章时,我确实毫不在意。直到李一诺写了《范雨素和我有什么关系》一文,我才同时把两篇文章看了。
说实话,我确实被“震”了。不是感动,而是被文学的力量、文字的力量和生命的神秘再度震撼。
02
虽然大多数人先我阅读了这文章,但为了说出我的震撼,还是得择要复述。
范雨素的文章,如果没有后来的走红,主要就是一个“失败者”的写照:
“12岁那年在老家开始做乡村小学的民办老师……我不能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来到了北京。我要看看大世界。那年我20岁。”
“来北京以后,过得不顺畅。主要因为我懒散,手脚不利索,笨。别人花半个小时干完的活,我花三个小时也干不完。手太笨了,比一般的人都笨。上饭馆做服务员,我端着盘子上菜,愣会摔一跤,把盘子打碎。”
“我在北京蹉跎了两年,觉得自己是一个看不到理想火苗的人。便和一个东北人结婚,草草地把自己嫁了。结婚短短五六年,生了两个女儿……我实在受不了家暴,便决定带着两个孩子回老家襄阳求助。那个男人没有找我们……我回到了老家,告诉母亲,以后我要独自带着两个女儿生活了。”
而李一诺的文字,虽然写的是教育的公平和希望,但首先吸引又压迫读者的,总是她的履历:
“我的工作的确是一直比较‘高大上’的。2005年加入麦肯锡的时候,起薪是11万美金,当时记得很震惊,觉得会数钱数不过来。”
“最近到盖茨基金会这两年,核心价值观是‘所有生命价值平等’,做和消除不平等相关的工作,挺好。”
不如直接把她的官方履历剪切过来:
李一诺,清华大学生物系本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
2005年开始进入麦肯锡公司,并与2011年升为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
2015年6月李一诺开始担任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2016年3月16日,李一诺当选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
显然,和范雨素完全不同,这是一个“豪华版成功者”的速写——“成功者中的成功者”。
如此不同的两个女性,仅仅是在某个特定的角度,李一诺和范雨素现在几乎是走到了一起:她们都成了“育儿嫂”,成了教育者,并成了关注的焦点。
03
何谓成败?它是依据既定目标来确定的。
何谓成功者或失败者?它是依据既定社会标准来确定的。脱离了社会认定的尺度,每一个人都可以宣称自己是成功者或者失败者。
个人能做的,是接受桂冠或者抛弃,甚至背叛,是俯首称臣还是拒绝投降。但自己宣称自己为成功者或者失败者,那只是词语游戏而已。
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部给人分类的理想标准教科书。诗人们为什么必须被驱逐出城邦?因为诗人们既在歌颂秩序,也在歌颂越界,后者是“理想国”所不能许可的。
只是生而为人,似乎比一切宿命和秩序还多了些什么。
多的也许就是自然和自由这两个词语。
人并不能按既定的流程被复制,他的自然天性里已经埋藏着可能与不可能、热爱与冷漠的种子——这就是“自然”,道家和华德福一派所反复强调着这不容抹杀的人性和个性。
外在秩序和既定标准不能,先天基因和过往经历同样不能决定一个人注定成为什么;即使人无法达成梦想,至少他可以抗拒和拒绝——这就是“自由”二字的意义。
教育,正是在自然、规范、自由三者之间展开。
04
假如李一诺和范雨素在同一间教室读小学,那又会怎样?
是李一诺完虐范雨素,还是范雨素对抗李一诺?
其实,世间并不存在缩微版的李一诺,也不存在缩微版的范雨素,在生命的开端,她们是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只是教育和偶然,加上不可复制的过往,才把两个天真的女孩分别塑造成了李一诺和范雨素。
假如读过童书《一百条裙子》,肯定会把佩琪和旺达的故事叠加近来。但其实中国教育完全不是一个学霸欺凌学渣的故事,而是教育制造了少量学霸和少量学渣,以及大量学庸的故事。
无论是学霸、学渣、学庸,他们都是教育的产品,但是,都既不符合人的天性,也没有带来一个创造、友好、自由的未来。
05
更准确地说,李一诺的故事是一个学霸超越学霸,最后拒绝学霸的故事。
而范雨素的故事,是一个学渣拒绝投降,最后超越学霸的故事。
在理想状态下,教育不是以李一诺、范雨素或者谁谁谁的为样本来进行复制,而是允许每一个生命释放出它的潜能,成为他或她喜欢的样子、能够的样子,整个过程的每一天,都应该自由、充沛、安宁,又充满无限挑战的可能。
但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自以为懂得李一诺,并自以为在按这个标准培养下一代。
其实,即使进入清华园的李一诺,也仅仅在考分这一方面由我们的教育培养。或者说,仅仅是在取得高分这一方面,李一诺符合了教育的标准。
李一诺对当前教育的最大意义,不是她考上了清华,成为了麦肯锡合伙人,而是她诠释了成功后的生命自由,生命并不被成功永久束缚。
以自由的名义,她超越了学霸们的生活追求、学霸们的思维方式、学霸们的生命格局。
而范雨素则诠释了失败后的生命自由,生命并不被失败永久束缚。
但是,赋予她自由种子的,是无私的母爱,是文学,是书籍……
范雨素的故事不是一个孤胆英雄奋斗到底,终于取得胜利的故事,而是一个“相信自己,相信岁月”的宁静故事,是种子在寂寞中一天天长成树,开出花的故事。
哪一个故事更有价值?
我以为,为了见证人的自由,我们需要更多的李一诺,让我们能不被成功束缚,我们需要更多的范雨素,让我们能不被失败束缚,我们需要张忠华、张砷镓们等异体制者最终写出各自生命的传奇,为人类的自由和教育的变革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