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节。
妻子和女儿已经熟睡,我独自一人坐在客厅,沏一壶茶,看着网络电视。忽然想起白天在『十点读书』上看到的一篇推文《老人不帮忙带娃的家庭,最后都怎么样了?》,内心感慨。幸运的是,父亲母亲尚在,身体还算康健。遗憾的是,父亲一人独守老家,无人作陪,甚是孤单。
父亲不说,但我深知。现实往往却又十分无奈,我和妻子都要工作,我们又不愿意看到的女儿成为留守儿童,于是决定,就算在广州的生活再拮据,也要把女儿留在自己身边。转眼,从2020年到现在,已过去了三个年头。
追思怀远,又是一年清明时分。因为假期只有一天,不能回到东至老家祭拜先祖,甚为遗憾。看到家乡群里的伙伴们分享着祭祀的场景,家族人丁相聚、大快朵颐的小视频,为着自己不能回乡祭祖而感到烦恼。
记忆中,『 做清明 』还是很久很久的以前的事了。
左手里举着用白色、红色、黄色纸张交织在一起,系在一根竹枝上做成的「飘」,右手提着竹编的篮子。篮子里装着三个碗,一个碗里装的是白米饭,一个碗里装着豆腐和鱼,最后一个碗里装着红烧肉和蒸鸡蛋;篮子里还装着很多,有黄色的燃香、有用手工裁剪揉搓的黄纸钱、还有天地银行发行的冥币,不大不小“十挂头”的小鞭炮。
提篮子的活是很紧要的,也是有很多讲究的。从我开始记事起,我好像都是提篮子的那个。没办法,因为是独生子,父亲这些年只要我在家,他就不去坟山了,所以我们一户的所有祭祀品只能我一个人拿。挨家挨户亦是如此。提着篮子是不能进别人家门的,即便是有事,人可以进去,但是篮子必须放在外面。
如果你提着篮子去到了别人家里,那这几年,你都会活在「恐惧的阴影中」。从记事起,我倒从未犯过这样的错误。
好像还是十几年前,族里面『做清明』。『做清明』就是一个族的人一起上坟山,还要敲锣打鼓、摆酒,同一个族里面的人家轮流来办,今年是你家主持,明年是他家主持。昨晚清明,算一个账,族里面的家庭均摊下来。但从我成年离家后,好想再也没有『做清明』了。
关于「清明」的记忆,大概也只是如此了。回想一下,从上大学到参加工作后,清明似乎只是一个假期了。它不像春节、端午,或者中秋,它本就不是一个庆祝的日子。我想,它最深刻的意义莫过于告诉我们,我是从哪里来的,哪里是我的根。
在抖音上看到罗翔一段关于「清明」意义的个人解读,他说:
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一个节日。
清明的意义就是『慎终追远』,是思考死亡。我们要去想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开这个世界,每个人的一生都会走向人生的终点。我们在这个世界现在能够一呼一吸,那么应该如何来过有意义的生活,才能在人生的终了,觉得自己没有虚度。
追忆故去的亲人。从未见过的爷爷奶奶,已经悄然离开了36年有余。还有因病去世的大伯,依稀记得他将我搂在怀里,叫我别害怕的场景。那时我应该还在读小学,家里人说大伯快不行了,我很难过。那种心情经过时间的萃洗,如今都淡化成深深的缅怀。
到高中时期,故去的是大姨夫。从发现患了癌症到去世不过几个月时间,到后来化疗,我因为去了县城读书,只出现在了他的葬礼上。
外公去世时,我的记忆也是深刻的。只不过也已经30多年时间,那些零零碎碎的记忆,好像都已经藏进了妈妈一根一根的白头发里。
转念一想,我的母亲已经失去他的爸爸30多年了,失去她的妈妈也快一年了。我的父亲失去她的爸爸也已经快40年了,失去他的妈妈整整35年了。
我是幸运的。
此刻,思念着故乡那一茔。那些已经永远逝去的亲人,躺在故乡那矮矮的香冢里,化作故乡连绵起伏的青山,化作故乡田野间的流水潺潺。用爱与希望,继续滋养着辛苦哺育的后代,盼望着他们,在这清明的时节,点燃三只清香,摆上福寿碗。
2023年4月5日·清明--写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