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看书,世间已无张居正,一本讲张居正生平的书,看到快一半,还挺不错。
张居正在历史上的成就不容小觑,在他的主持下,大明政局一改正德、嘉靖时期的颓势,他推行考成法,行政机构的执行效率得到空前提升,扩大边贸市场,维持了长达三十余年的蒙汉和平,重用戚继光,整顿军务,巩固北部边防,还有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税收法,使得万历一朝国富民强,大明国祚得以延长。
书的前一部分,大多讲的是他如何一步一步击败对手,成为内阁首辅的励志故事。看完一个感觉,人的善恶,不能评细节判定,得看他的大作为。
他想做一个好官,希望国家富强百姓安康,可当时他的官职很低,人微言轻说话没人听,要想实现自己的报复,就得做最大的官。
在一步一步进阶的路上,得铲除一些对手,比如首辅髙拱,当时张居正是次辅,两人为了权利,明争暗斗互相攻伐,指使各自的亲信上书弹劾对方,无中生有的事多了去了,怎么厉害怎么来。
你要说这就能证明张居正坏,也有点讲不通,万一是髙拱先发难,张居正为了自保,被迫发起反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不为过,但历史谁说的清楚呢。反正就是他给皇上的奏折也造过谣。
但两人难能可贵的是,在国家大事的决断上,都能以大局为重,摒弃前嫌就事论事出谋划策,所以他们主持内阁期间,朝廷风清气正,国家实力稳步增强。
两人都有才能,只是一山难容二虎,张居正最终取得胜利,髙拱告老还乡,有人说,要是两人出现的时间能错开,两人先后主政,或许改革能更彻底,大明的江山能更长久。
明朝的太监是很厉害的角色,内阁拟定的文件,都得经过司礼监太监的批复,才能生效推向全国执行,张居正明白,要想改革顺利推行,必须巩固和太监的关系,所以他极力讨好冯保(司礼监大太监)。
冯保想在家乡盖大宅子,修彰显自己飞黄腾达的纪念性建筑,张居正一看好机会啊,立马给当地巡抚指示,全省要不遗余力协助冯公公的私人工程,结果这位巡抚是个硬汉子,为太监歌功颂德这事,我干不来,劝张首辅您也要点脸,别对太监这么谄媚,我这个巡抚不当了,辞职。
搞得张居正很没面子,冯公公也意识到这样不好,于是自己花钱修了个小圆子,张居正还是为新院子提了表,以示庆贺。
这事说张居正巴结太监,也可以,但就此说他坏,就不太准确。他与太监建立良好关系,希望换取太监对改革的支持,同时又要防止太监对政治的过多干预,其实是一件很难的活。想成大事,哪有不低头的时候,巴结太监可以理解。
这里突然想到了和珅,地方遇上灾荒,朝廷拨款救济,结果一大半银子进了官员口袋,这些官员和和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纪晓岚骂和珅,底下的官员贪得无厌,这救灾款不能这么发。
和珅说,那你说怎么发,难道我们两下去发,那确实能保证银钱不被贪污,可是照这效率,饥民早就饿死了。
老纪啊,那些人你得喂饱了他们,他们才会给我们去干活,他们去发钱救的人,比我们多。
和珅说的有道理啊,向现实妥协,换取更大的利益,很明智。虽然很不光彩,但当时制度就这样,你没办法,除非自己有足够的能量去改变。
乍一看,都过十二点啦,快睡快睡,明天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