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床下地迈第一步时左脚又在隐隐作痛,再走上几步到了厨房忙开早餐才没了这种感受,等想起来不知什么时候不疼了。中午休息后还未下床,我便将左脚放在眼前仔细观察用手指按压,没发现什么异常,这个地方曾在几年前打羽毛球时崴伤过,当时用冰块消肿后就没再处理过,是不是有什么隐患?
每天每个不同寻常的身体反应都会让我的神经紧张一下,年轻时再大的病也不当回事儿,到了中年再小的不适都会带来对死亡的恐惧,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成正比增长,所以初生牛犊不怕虎,而长者总好教导年轻人注意这小心那,仿佛在生存的周遭到处都是危险和伤害。
恐惧无处不在,伴随一生。一出生妈妈担心自己的宝宝是否健康健全,用最好的育儿方式,吃最贵的奶粉,用所有能想到的手段开发宝宝的智力,要比别的孩子学得早学得多,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商家切中家长要害的最好的广告辞,不惜血本选最好的学校,各种课外班塞满孩子的所有时间,孩子成了一个无法停止的陀螺,家长更是用尽力气鞭策着,生怕他的速度慢下来拉在队伍的后面,这种看似尽职的父母实际上就是一种恐惧的表现,一种透过孩子对未来的恐惧,就像对死亡的恐惧一样,对未来的恐惧也是人与生俱来的。
这种恐惧下面是什么?是不是欲望?一种追求富有健康优越的脱离贫穷和匮乏的欲望,因为在现实中家长总结一条光明大道:有了好的教育,容易找到好的工作,好的工作就有经济基础,也能找到门当户对的伴侣,这一切就像一步一步的棋局,严谨到每一步都不能有闪失,这就造成一种求不得的精神压力。
如果这条路顺畅无阻的走下去,一切都成囊中之物,在父母的庇护和帮助下孩子实现了一切既定的目标,但也许孩子缺少了在未成年时该有的挫折教育,而这种缺失也许让孩子在未来的独自实践中跌得血本无归。这又延伸出另一种家长未曾想到的可怕。
另一种情况,这孩子身心健康的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上了理想的学府,找到令人艳羡的工作和伴侣,物质丰裕,一切都那么完美,还缺少什么呢?缺一种安全感还有新鲜感,因为生活是无常的,既有的一切都有失去的风险,拥有的越多这种恐惧会越大。一个人不再需要追求什么时心里会产生哪些变化,一方也许会不愿沉溺于原有的婚姻中。多余的金钱会让人产生很多的曾经不敢想的好奇心。这种物质丰裕后人心中的恐惧或许更大,这是在疯狂追求物质富足时没有料到的,也是夫妻兄弟能同风雨共患难却难共享乐的原因。
这种恐惧让人紧缩,把每个人封闭在小我中不得安宁。既来之则安之,为什么不带着恐惧感受他,看着他,试着与他对话,看看他要告诉我什么?也许一天也一年,心里的恐惧在你的开放包容中慢慢排着队走出那晦暗的地下室,消融在阳光中,走出来的越多,心底留下的越少,你会活得更轻松,更开放,更有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