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袁绍夺冀州的故事,内容源自《博弈三国》。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时在董卓把持朝政,控制献帝。关东诸侯及其他仁人将士组织了讨伐董卓的联军,简称关东联军,以袁绍为联盟盟主。
此时董卓为了充足实力消灭关东联军,已经把朝廷迁都凉州,回到了自己的大本营,如此一来,双方势均力敌,即便不能消灭联军,也能保持守和的局面。
董卓撤退之后,关东联军也不继续追击,双方就此罢兵休战,于是,东西方彻底形成了和局,很长时间都没有刀兵相见。因为互不侵犯,已失去了利益冲突。
袁绍虽然是联军的盟主,但是联军各诸侯之间其实还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此时的袁绍又只是个小小的郡守。然而俗话说得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袁绍自己则也是有一套夺取天下的战略规划的。袁绍的第一选择是消灭董卓,成为全国的大将军,问题是他已经指挥不动大家了,无法实施,所以被迫放弃。第二选择是先在东部半壁江山建立一个新国家,成为半个国家的大将军,然后再瞅准时机灭了董卓,一统天下。然而第二选择的两步走中,第一步的成立新国家就实现不了,所以根本不要谈第二步了。袁绍只是一个小小的郡守,如果不能成为半个国家的大将军,那么等待他的只有淘汰了。
所以,他必须再做选择,在他可以选的的范围内进行优选。按倒推法,1,想要控制全国,得先控制东部的半壁江山,才有条件与董卓争天下。2,想要控制东部的半壁江山,得先控制东部上面的七个州,如此才可以号令下面南方的各路诸侯。3,想要控制东部上面七个州,至少得先控制其中的一个州,否则一切就是空谈。
因此,袁绍现在最切实际的做法就是如何谋得一个州的控制权。东部七个州分别是豫、冀、兖、徐、青、并、幽。其中冀州的地盘最好,实力雄厚,粮草充足。如果控制了冀州,才可以成为这七个州的老大。所以,袁绍的整体战略规划就是:先取冀州——再取东六州——再取南方各州——最后取天下。纵使取得了冀州以后的变化还是不确定,但是最坏的结果是袁绍至少是各路诸侯中最大的一个,也不至于轻易被别人消灭。
但夺取冀州一定会与其现任老板韩馥发生冲突,也就主动挑起了关东联军的内战,必然导致两种结果:1,与韩馥展开激烈争夺,双方皆有胜负可能,袁绍不一定能得到;2,即使抢到了冀州,也必然会失去其他关东诸侯的信任,失去往日的号召力。
所以,强行占领并不是高招,最好的方式是用和平的手法和一定的计谋得到冀州,一旦成功,既可以不与韩馥为敌,也不与其它关东诸侯为敌,又可以获得冀州,且不会发生关东联军的内讧。
此次双方博弈,袁绍是弱势方,弱势方胜算概率普遍较低,若想战胜强势方,弱势方使用的方案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积聚优势力量快速猛烈攻击对方的薄弱环节使其瘫痪,丧失反击能力。但存在较大的侥幸和巧胜的可能。第二种,人为的再增加一路人马参与进来竞争,演变成三方博弈的竞局模式。弱势方就存在较大的获胜机会了。增加谁呢?必须增加一路比袁绍更强的才行。因为在三方博弈中,乙丙联合攻击甲方,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愿望,乙方必须成为最卖力者才有效。因为袁绍不便于硬打,所以就不便于充当乙方。所以增加的这一路一定要比袁绍强,由其担任乙的未知,承担主攻任务。
符合这个条件的,目前有北平郡太守公孙瓒。在关东各个诸侯中,公孙瓒的实力算是比较强劲的了,刘备、关于、张飞都是投奔在他手下。但是他的地盘太小了,所以他早就打冀州的主意。
于是,袁绍写信给公孙瓒,二人相约,共攻韩馥,平分冀州、公孙瓒看了大喜,即日兴兵来打韩馥。此时,三方的形式为:甲:韩馥,兵力充足,地广粮多。乙:公孙瓒,队伍精锐,战斗力强,只是地盘太小。丙:袁绍,有“盟主”这个壳资源,也有一定战斗力,但地盘太小,又缺粮。袁绍与公孙瓒联盟,他们两方的实力加起来,对付韩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合作的种种结果中,最可能存在的是双方平分冀州,最坏的也是白忙活一场,只会出现浪费,不会出现亏损,可谓风险极低,而收益极高。况且公孙瓒即使打败了,也可以和韩馥重新讲和,因为他只是奉盟主之命行事而已。
而袁绍也早能料到公孙瓒会有这一招,于是在写信给公孙瓒叫他去攻打韩馥的时候,又秘密派人去通报韩馥,说公孙瓒正联络其他诸侯,马上就要兴兵来打你了,我也收到了他的信,但是以我们的交情,我是不会打你的。
果然,公孙瓒一打过来,兵锋不可当,韩馥就慌了神。此时韩馥的信息及状况是:公孙瓒已经摊了牌,正在攻打自己,必须予以反击;而袁绍的部队也正在移过来,没有摊牌,不知道是来攻打的,还是来帮忙的。凡猜不准就往坏处猜,把敌人想的够坏才不至于吃亏。所以此时韩馥绝不能先攻击袁绍,否则袁绍会以此为借口发起猛攻,也不能容忍袁绍在他后面鬼鬼祟祟,以防偷袭。那么,韩馥干脆把袁绍请到冀州来,期望挟“盟主”以令诸侯。
韩馥请袁绍到冀州来,一是为了共同对付公孙瓒,而是为了控制袁绍,有一举两得之便。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把冀州白送给他的。然而,袁绍到了冀州之后,通过种种方式,把韩服的人杀了一批,换了一批,赶跑了一批,再者冀州也有不少官员多事袁氏的门生故吏,都向着他,所以袁绍很快就把韩馥的权利掏空了,控制了整个冀州。
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韩馥技不如人,没有先下手为强,结果地盘被袁绍抢去了,最后躲在厕所里自杀了。
如此,袁绍得到了冀州,而整个关东联军内部,只有公孙瓒在带头发起内讧,袁绍这个盟主并没有起内讧。公孙瓒是小人,袁绍是大贤之人。
因为冀州是袁绍与公孙瓒共同合谋所得到的,且又有合约在先,所以公孙瓒派他的弟弟公孙越来见袁绍,要求履行合约平分冀州。袁绍口头上答应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将冀州分一半给公孙瓒的,原因很简单,1,从私的角度看:袁绍已经成为了关东最大的诸侯了,要做到事情必然是巩固自己控制的势力范围,不会放弃自己已得的利润。2,从公的角度看,袁绍得到冀州是韩馥“让贤”所得,而公孙瓒是小人,想抢人家地盘,如果分一半给他,则说明袁绍也是个小人。
为了向大家证明袁绍和公孙瓒不是一路人,那就绝不能分一半给他,且还要想办法打他!
结果,公孙越得到袁绍的口头成诺分一半冀州之后,变高兴的辞别了袁绍,走在回去的半路上还不到五十里,只见路边突然闪出一彪军马,口中大喊:“哪里去?我乃董丞相家将也!”当场乱箭射死了公孙越。
公孙瓒知道了以后,大怒,于是尽起本部兵马,杀奔冀州而来。
公孙瓒的错,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凡优选策略,都是建立在对“未来利益的预期”这个基础上的。公孙越已死,这已经成为了过去,如果为这事去大袁绍,那就不是优选策略的范畴。1,公孙瓒为弟弟报仇而打袁绍,这是:为过去的事耿耿于怀。2,公孙瓒为得到冀州而打袁绍,这是:对未来利益的预期。做同一件事,动机不同,则结果会有天壤之别。
凡是为过去之事耿耿于怀的人,他的行为,不是以获利为主时,其策略也谈不上什么又选了。当然,人都是有感情的,有血性的,并非事事都会理性对待,因情绪激动而行为失控也是常有的。
公孙瓒的弟弟被袁绍杀了,就要火拼报仇,而袁绍的全族人都被董卓灭了,袁绍至今也没找董卓报仇,这就是袁绍与公孙瓒的区别。
凡有做大事胸襟这,是不会为过去之事耿耿于怀的,他们的行为都是建立在对未来利益的预期之上。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尽量不要造成浪费,尽量要使结果收益。
公孙瓒如果还想得到冀州,他就应该暂时先忍一下,因为这个时候袁绍得到冀州后的实力,已经大于公孙瓒,硬拼,那肯定是要吃亏的。在冲动之下做出的狂躁决策,不遵循优选的规律,败局就已经注定了。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之后,公孙瓒损兵折将,落于下风,再也无力与袁绍相争了。
自此,袁绍成功地占据了冀州,有了一块根据地,终于成为了关东诸侯里面的第一霸主,完成了他整体规划中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