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少林寺,我一直在想些什么。
达摩祖师东渡,在此旁面壁九年,面壁,是静。而今……
和尚没有俗人满,释门礼佛不见僧
虽然我是失望没有收到我佛门的清净
但更好的
这恰恰好好说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说明了每个人除日常消费外还有余款
说明国家的经济正在往上走
说明宗教的道德正在衰残
原因一个字:
贪
确实,作为旅游胜地,少林寺收门票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出在――香火钱。
没有香火钱,和尚吃什么啊
这句话没说错,但――
这香火钱是我尊重佛,不代表我尊重你
我们为何要给这香火钱,给的是佛还是僧?
我认为,我们给的是僧,敬的是佛。
把这香火钱给了僧,是为了让佛能有更好的待遇,是为了养活僧来供奉佛。就相当于养了护工,来照顾你心里的“佛”
这世上有佛吗?
如果区区将佛认为是一座座雕像,未免太浅薄了。佛,其实就是每个人心中的愿望。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愿望,但凡人的能力实在太小了。于是,就有了佛。人们把心愿寄托在佛的身上,希望佛能为自己做自己不能完成的事。所以,集天下之愿,掺杂糅合成了“佛”。
这个佛,早已不是释迦摩尼,释迦摩尼只是个凡人,只是个有自己思想的凡人,只是个知道“众生平等”的凡人。释迦摩尼当然值得尊敬,但把希望寄托于一个凡人的身上,却是无用。
即便如此,人们还愿意去少林,拜佛,礼佛。不过,他拜的礼的,是自己心里的那个“佛”,那个神通广大的“佛”,那个普渡众生的“佛”。
人们为了自己的愿望,付出了自己的“报酬”――香火钱
所以,这香火钱是由人心而生。
不是规矩
在少林寺内
一个个佛殿,有的摆着一盒香,说:“捐款十元送三炷香”
有的在佛殿华丽的雕塑旁,说“一百元签字,即可进去参观”
这是在强迫
我实在想不出这与一个电影院的售票台有何区别
好像
我们给的香火钱不是尊重佛礼佛,而是为了参观这较为漂亮的雕塑?为了买这普普通通的三炷香?
从古至今,有几个寺庙是这样摆个摊子讨要香火钱的?
我还真想不出
再说
出家人不贪不淫
“接受”和“讨要”不是近义词
我走了很久,都是千篇一律的拜佛,唯一有点意思的,不过是佛殿屋檐下的鸽子
个个可爱
但他们却不愿离开
或许,这群鸽子曾经被寺里的笼子关过
无数次冲撞
无数次祈求自由
岁月流逝
现在将笼子打开
也没有鸽子飞走了
看着鸽子与游客们玩耍
我自问道
“谁是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