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为什么强调真善美三个字,求真和为善都可以理解,那么美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新世界》中的一段话点醒了我,美的事物比如花朵、钻石、音乐、绘画等,之所以能打动人,让人心生愉悦和喜爱之情,就是因为它是生命本质在物质世界的显现(佛陀曾以凝视莲花而不语开示),触达了我们被尘埃蒙蔽的心灵深处,所以我们才会有那么美好的感受,也就是说,借由这些美的事物,我们照见了本我和自我之下的真我。
这个解释让我对什么是美有了崭新的认识,它并不是闲人捣鼓出的无用之物,而是我们穷其一生真正应该去追求的,只可惜我们从小的教育太缺乏美学熏陶了,艺术文学只是少数人才会去涉足的“无用之学”。芸芸大众只崇尚实用性学问,在“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个信念以及高考终极目标的驱使下,心无旁骛的埋头刷题,在激烈的竞争下希望横扫千军万马最终爬到金字塔顶端,以为这样就可以证明自己是“人上之人”,才是成功人,从此便可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为什么仍有这么多得偿所愿的所谓“成功”的人依然不快乐,在无穷无尽的欲望和努力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整日忙忙碌碌却不知究竟为何,人到中年才蓦然发现离自己的梦想和内心渐行渐远,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实用学科固然使我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满足了我们的求知欲,让我们有能力去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可以成为在社会大分工下一枚合格的螺丝钉,从而实现个人价值,换来相对体面而有保障的生活。然而它却是生硬而冰冷的,无法滋养抚慰我们的心灵。总有那么一些时候,会觉得内心空落落的,我们以为自己还不够成功所以才会如此,必须要加倍努力,对自己再狠一点,成为心中“偶像”那样的人才会得到真正满足。殊不知这就是一个陷阱,等到跟”偶像“比肩后眼光又会转移到更多新的”偶像”。我们始终停不下来仔细问问,为什么要活成别人的样子?我们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我们的心灵本是块尘封已久的美玉,通透美丽,因为长久浸淫在物质世界被污垢遮蔽,变得暗淡无光,所以我们看不见它。而生活中那些美的事物恰好可以跟我们的心灵产生共鸣,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真实听到内心的声音,有时候甚至会莫名其妙被感动到落泪,自己却说不清为什么。
跳出“实用主义”的束缚,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寻找去体验去创造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把生命当做一个旅程,一段经历,尽情投入在每个当下,不以结果论英雄,这也是一种生命的意义,我突然明白了我要找寻的路在哪里了……